舍己:就是要舍去自己的主观愿望, 不要自作主张;舍去自己的肌体力量, 全面彻底地放松身心 。 从地, 就是要有意识地感受地力, 顺从地力 。 行拳时常念“地心为第三之主宰”, “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用地力不用体力, 用重量不用力量, 用意气不用力气 。 凡欲沉时, 顺着地心引力(自身重量)向下沉;凡欲起时, 顺着地面反作用力(自身轻量)向上起 。 不要与地力闹别扭 。 如果移重心时裆走上弧线, 就如人交手时犯了丢扁顶抗的错误;如果移重心时裆走平直路线, 也是忽视地力存在的表现, 这两种动法之所以错误, 都是与地力闹了别扭 。 只有用裆走下弧的方式移动重心, 才能最大限度地放松, 达到舍己从地, 与地沾连粘随的融合程度 。 舍己是为了从地, 从地是为了借力 。 舍己、从地、借力, 就是与天相合, 与地一体, 融于自然 。 因与天地和谐相处而体内和谐旺盛, 因体外体内和谐共荣而百益自生 。 舍己、从地、借力, 就是必须放松 。 只有放松, 才能灵敏知觉, 准确感受到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的存在;只有放松, 才能灵活肢体, 顺畅如水地跟着地力走 。
放松:一要有序, 二要有效 。 有序, 就是按着点、线、面、体的顺序走, 节节贯串地逐渐放松 。 点, 就是放松的起点 。 正确的放松起点像电器开关, 像水流闸门 。 起点一松, 相关部位就会随之动起来 。 线, 就是起点的松意向什么方向走, 通过怎样的一条路线 。 松意从一点开始, 顺线、经面、到体, 布满全身 。 有效, 就是要松出虚实分明来, 松出内意外形的流动感来 。 在太极拳中, 虚实的基本特征就是轻和沉, 分虚实的基本方法就是一边或一处向下放松, 即“偏沉” 。 要沉出重量感来 。 这边偏沉, 与之对应的另一边必然是偏轻 。 偏沉偏轻, 就是虚实分明 。 偏沉(偏轻)处在体内不停移动, 就产生流动感 。
裆走下弧移重心时的各处流动感, 包括裆沿下弧线的流动, 意气在两腿之间、腰脊之间、手臂之间的流动, 以及由此而带动的肢体动作, 都是有序、有效放松而松出来的;都是舍己从地、一缩一伸的结果;都是通过分虚实, 将垂直向下的地心引力和垂直向上的地面反作用力进行分解, 将垂直的合力分解为各个方向的分力, 使意气和形体能根据拳势需要的方向而运动的结果 。 地力对人体的作用本来是单调的、死板的, 但可以通过一气伸缩之法连续不断地分虚实, 连续不断地将地球对人体的影响力激活, 并用来引动以裆走下弧的形式移动重心, 变化出丰富多彩的拳势动作来 。 地力所反映的自身重量和轻量, 人人都有, 随时可取, 是最方便、最经济、最强大的行拳动力, 若视而不见, 弃之不用, 实在可惜 。
【杨氏太极拳学练释疑 裆走下弧移重心 舍己从地缩又伸】
一、预备势如何理解“与肩同宽”?
两脚食指间距离与肩井穴同宽, 则肩井穴、髋关节、涌泉穴在同一直线上 。 体重自然沿大腿小腿平均分布到两脚全脚掌 。
二、预备势两手掌位置:指尖朝下, 掌心朝里 。
三、起势时如何做到“手走弧形、臂要旋”?
1、转动肩关节(利于松肩、拔背和柔臂)使两手臂边内旋(大拇指朝手心方向旋转), 边缓缓略向里、向前、向上, 弧形提至与肩同高, 两手距离与肩同宽, 两臂略呈弧形, 肘尖朝下, 手指朝前自然舒展, 手心朝下微向里合, 劲点在桡(rao音)骨(前臂靠大拇指一侧的骨头)下端(近腕关节) 。
2、随即沉肩、坠肘、屈臂、坐腕(坐腕时, 手掌宜缓缓立起, 不宜突然一下子成立掌, 以免造成速度不匀、动作僵硬之弊), 带动两手边外旋(大拇指朝手背方向旋转)边里收、边下采至胸前, 两手心斜相对, 大拇指朝上 。
推荐阅读
- 太极 内转丹田 太极拳的境界
- 太极拳运劲发力规律 跟杨振基老师学拳
- 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不同 传拳不传步
- 发劲与不发劲的差异 太极拳内劲密探
- 杨式太极拳的掌应该是怎样的? 杨式太极拳的步法
- 李雅轩:名家发劲的神态 太极拳的步
- 内外合一上下随 浅谈太极拳的“含胸”与“气沉丹田”
- 谈谈对太极拳中定的认识 关于太极拳中的意、气、身
- 太极拳科学的练法 太极松功如何修炼
- 太极拳修炼关键在于神能驭气 黄元秀先生谈杨家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