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修炼关键在于神能驭气 黄元秀先生谈杨家太极拳

吴永霖注:这是武林老前辈黄元秀先生(1884-1964)在杭州说拳的记录稿, 时在1930年前后 。 1964年11月我在褚桂亭老师家中抄得, 现将全文抄出, 供习练的朋友们参考 。
北京杨家派, 即世称“杨无敌”的杨禄禪先生所传, 有杨班侯、杨健侯、杨梦祥、杨澄甫、许禹生、吴鉴泉等等, 所习亦各不同, 大致分為大架子与小架子两种 。 余尝以此事问之澄甫先生, 答曰:“先求开展, 后求紧凑 。 初习者宜大架子, 能使筋骨舒适, 血气充行, 搞定方位, 表示 。 到哂脮r, 要快要便, 宜小架子也 。 家先(提供者接:指杨少侯)现在练的, 都是打人法则” 。 其意若曰, 倘若在平稳静水之中, 尚不能游泳, 欲涉惊涛骇浪之江海可乎?有如习骑马, 粗溨轿从邪盐眨S障碍物可乎?古人所谓登高必自卑, 行远必自近, 实為至理名言 。 总之, 打人之事, 非日常所需, 而健康实為须臾不可相离 。 试问吾辈, 何者為要?本人所说, 皆属平庸之谈, 卑无高论, 倘读者能循次而进, 日计不足, 月计有餘, 於健康上不无稗益 。 至於惊奇骇俗之谈, 好高驁远之谈, 是非鄙人所知矣 。 近日一般学者(非徒弟之列, 指普通学者), 往往求速求快, 最好将五六步功夫、数十年学力, 在一两月内学成 。 故近年学太极拳者, 由北而南,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浸至於珠江流域, 不下数十万人 。 即以浙江省而论, 十几年来, 亦有数千人 。 至今能稍有成就者, 寥如晨星 。 即以普通能在推手上, 将掤、捋、挤、按四字分得清楚者, 亦不多见 。 其原因何在耶?一在求速, 二在无恒, 好高蜻h者, 决难成就 。 总之, 吾人先从基础上练起, 决无错误 。 第一求气血充足, 然后能精神饱满, 身体强健, 务使架式正确, 举动合法, 使其有利而无弊循序而渐进不在思想之急迫, 而在学力之勤惰与方法稳妥否也 。
杨梦祥(编者:即杨少候)先生拳架小而刚, 动作快而沉, 常使冷劲、断劲, 偶一交手, 肌肤輒痛, 所指示者, 类多应用方式, 其工夫确得乃祖真传, 惜非常人所能学, 文弱者不堪承教, 无根底者, 无从领悟 。 且性情刚烈, 颇有其伯父杨班候之遗风, 同志中每兴难学之慨, 故其名虽盛, 其徒不多 。
澄甫先生(即梦祥先生之胞弟)架子开展而柔顺, 手法绵软而沉重, 所谓丝绵裹铁弹, 柔中有刚, 好太极拳者均欢迎之 。 但仍不愿与其推手者, 每一发劲, 輒被扑跌寻丈以外為弟子者仍难领受其内劲滋味 。 余常问澄甫先生, 教人何必如此 。 先生曰, 如此, 无以示其劲, 若随随便便, 模模糊糊, 尔等何必来, 岂不徒耗光阴, 虚靡金钱耶?十八年秋(1929年秋), 杨澄甫先生為浙江国术馆教务长, 余常与推手 。 某次比演双按, 杨老师顺势一扑, 其手指并未沾著余之衣襟, 而余胸中隐隐作痛移时 。
照常理而论, 手臂既未接著, 何来疼痛之感, 殆所谓拳风者耶?余询之杨老师, 杨曰:内劲耳, 气耳 。 余至今仍不解其所以然也 。 据田绍先先生(即田兆麟)说, 当年学习时, 以拳劲击杨健侯老先生之腹, 老先生腹一鼓, 田已跌出庭外 。 而老先生仍安坐椅上, 手持烟筒, 呼吸如常, 若不知有所举动者 。 后与澄甫比试被击于右肋而痛於左肋者月余 。 凡此种种, 皆為技术上不可思议之事也 。 然考绍先之工夫, 其手法之妙、出劲之沉, 实非普通太极拳师所能望其项背 。 余非為其宣传, 凡习太极拳有歷史者, 莫不知田绍先為太极拳名家也 。 他和武汇川(1890-1936)、褚桂亭(1892-1977)、陈微明(1882-1958)、董英杰(1897-1961)诸君, 同為澄甫先生入室弟子, 行道於南北者亦有年, 声誉籍籍, 颇為社会上人士所钦仰而手法各有不同理论亦各有其是 。 其他私淑者可知矣 。 以上所说拳法, 各有特长, 各尽其妙, 不能从同, 亦不能强同, 其中并无轩輊可分, 在学者更不得是此而非彼 。 要知种艺术, 能立千年而不废, 博得一般人士之信仰, 其中确有不可磨灭之精义, 令人莫测之妙用存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