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重在悟拳理 陈氏太极拳如何正确震脚?

如何正确的震脚?看了部分学员的演练后觉得还存在问题 , 下面讲解、分析如下:
一、原则:
震脚要如出拳 , 要做到“用意不用力” , 不用拙力是震脚的根本原则 。
二、要点:
1、五趾分开 , 脚面放平 , 脚底板平面落地“足心含空 , 涌泉穴要虚” , 这好像拍巴掌 , 掌心空 , 响声大 , 力量足 。
2、震脚之足要意到气到力到 , 发寸劲:
要求:脚未接触地面腿必须已全部放松 , 靠惯性击地震脚 , 重心保持不变 , 震脚之足为虚 , 立足之足为实 。
好处:由于提前停止用力 , 震脚之后没有反作用力 , 不会因震脚而伤及膝关节、腰椎、大脑 。
错误:在震脚时要避免足跟落地 , 重心随足落下身体向所震之足偏移 。 这是很不科学的震脚方法 。 震脚的反坐力毫无缓冲地通过足跟、膝盖、脊椎传到大脑 , 久练必受伤害 。
三、双震脚:
为了攻击较远距离的敌手 , 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 , 陈式采用跳跃的方法接近敌人或化解来敌 。 为了在跃起后落地时保持随时可以虚实变化的攻击状态 , 先落地的脚要震脚 , 这是为了要探明虚实同时身体落地时起缓冲作用 , 是强调虚实的辅助动作 , 它只能是单足震脚 , 绝不会是双足同时震脚 。 一路拳“双震脚”虽为双足震脚 , 却是依次落地 , 落地后 , 双足分虚实 。
不论跃起多高 , 落地后均要求保持仆步或偏马步的稳定姿势 , 像现在竞技自选项目中常见的跃起后正马步落地 , 在传统套路中较为少见 , 虽很漂亮却没有多少实用技击价值 。
身体跃起后将要落地之时震脚 , 此时震脚之足为虚 , 震脚时重心仍在空中 , 震脚完毕重心落于震脚之足此时转为实 , 而另一足为虚 。 此距离极难掌握 , 远则脚与地面距离过大 , 无法震脚 , 震脚之足没有缓冲 , 全身体重落于此足 , 人必落地即仆 。 而近则无震脚后放松的时间 , 多半变成足跟落地 , 重心随足而下 , 使拙力震脚 。 这样不仅极容易造成受伤 , 而且落地后也极难站稳 。 偏马步与仆步震脚落地比之于跃起后不震脚正马步落地要困难得多 , 绝非可轻易掌握 。
四、震脚两种实用技击含义:
1、一种就是陈鑫所说的“跺地如金石声 , 以跺敌人之足如“金刚捣碓” 。
2、另一种震脚是步伐进退之间的虚实快速转换 , “以引进搏击之术 , 行于手足中”(陈鑫) , 如“掩手肱锤”、“指裆锤” 。


源于自身 , 真于自心 , 只要人的真气本质清静 , 均能练好 。
不过 , 太极拳不仅要练 , 更在于悟 , 法无定法 , 式无定式 , 正是太极拳的本质特征 , 身体平衡的自然运动才是太极拳的真源 。 忘掉它定式定形的套数活动 , 本着无极育化太极的原理就能育化出真的太极来 。
为此 , 练拳者只要松静自如 , 心平气和 , 不求 , 不想 , 不管 , 随意自如 , 自由自在 , 举手阳气在 , 放手阴下行 , 抬足阳气起 , 落脚阴下倾 , 两手交相抱 , 阴阳孕育成 , 两手至分离 , 阴阳分化行 , 至此阴阳交合 , 生生不息 , 达到自然变化之理 。
太极拳谚中说:“拳打千遍 , 身法自然 , 拳打万遍 , 神理自现 。 ”不重分析而强调体验 , 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去体悟拳法 , 拳理 , 去体悟人生 , 将练拳与修心成为一体 。 因此 , 太极拳为人生哲学提供了具体实践方式 , 实现人的身与心的两个健康 , 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修心养性的体育形式 。
---------
学习太极拳之难 , 难就难在重新建立新的思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