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劲发力规律 跟杨振基老师学拳

【太极拳运劲发力规律 跟杨振基老师学拳】
杨振基老师在多年的练拳和教拳实践中摸索了一整套很有特点的教法练法 。 譬如手法、身法和步法 , 就很有特点 。 既继承了家传的练法 , 又发扬了杨式太极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

对杨式的掌形 , 大多数拳家要求“五指自然微曲”或“五指自然分开 , 微屈”等 。 在跟杨老师学拳之前 , 我们也是按上述要求去打的 , 并且认为这是“轻灵”、“松柔”的体现 。 杨老师说不对 。 五个手指要自然伸直 , 不是微曲 , 手指之间要有距离 。 实践证明 , 按杨老师的打法就易于意贯指梢 , 利于发劲放劲 , 符合杨式的拳理拳法 。 在掌法中 , 杨振基老师还提出了几种别具特色的掌形 。 一是“不坐腕的立掌” , 即不坐腕 , 手掌向前微俯 , 如倒撵猴的前掌、肘底捶的左掌等;二是“坡掌” , 手背成坡形 , 手心斜向下 , 如单鞭左右转动式的双掌、放虎归山式的左推掌等;三是“扣掌” , 即掌根向里微扣 , 如转身摆莲式的双掌等 。

对于身法 , 杨老师也有独特的要求 。 他说:身法 , 主要是转腰和腰的运用 。 在练拳中 , 凡是转腰的动作 , 杨老师要我们以腰带手 , 以腰带脚 。 用他的话说 , 叫“腰手脚” 。 也就是说 , 手脚靠腰带动 , 手脚不能单独运动 , “不能光抡胳膊手” 。 另外 , 凡转腰 , 均要求“先坐实 , 后转腰” 。 不坐实不能转腰 。 如云手 , 我们原来的打法是在转腰的同时 , 两手也有意识地向左右运转 。 杨老师当即指出:手不要主动运转 , 要靠腰带动 。 又如单鞭、揽雀尾的按势打完后 , 我们往往会边往后坐边转腰 , 两手边向左摆 。 杨老师马上纠正:不能边坐边转 , 一定要先坐实 , 后转腰 。 后来 , 通过裴老师的多次示范 , 我们终于掌握了每个招式中腰的转动和运用 。 10年之后 , 即2003年 , 我看了翰秀先生在《太极》杂志第3期发表的《广西发现杨兆鹏传人》一文 。 文中说杨兆鹏上世纪30年代末在广西教拳时也要求学生“先虚实 , 后左右” 。 而杨老师的“先坐实 , 后转腰”与他的含义完全一样 , 说明这种练法是杨家的家传练法 。

关于腰的运用 , 杨老师还强调 , 除了转腰之外 , 还有闪腰、摆腰和拉腰之分 。 这几个动作虽然都是腰的动作 , 但转动角度不一样 。 转腰在各招式中使用最多 , 其特点是腰的转动角度较大 。 闪腰是“避让”的意思 , 转动角度较小 , 如手挥琵琶和倒撵猴的第一个动作;摆腰是腰带虚脚和身体摆动 , 摆动幅度较大 , 如单鞭、野马分鬃、斜飞式等;拉腰转动角度最小 , 后坐时腰带手往回拉 , 如捋势、下势等 。 笔者曾查阅过很多杨式的书籍和资料 , 除杨振基老师外 , 未发现其他拳家对腰的动作分得如此之具体和细致 。

在步法上 , 杨振基老师的要求也与其他拳家不同 。 如弓步定型 , 不少拳家均要求前弓脚之膝不可超过足尖 。 杨振基老师不是这样认为 , 他说:弓步定型时“前弓脚小腿与地面垂直……”杨老师的要求符合其父澄甫公关于弓步前弓脚“腿屈至垂直为准 , 逾此谓之过劲 , 身躯前扑 , 即失中正姿势”(《之练习谈》)的论述 。
认真讲解 , 谆谆诱导 , 理(拳理)寓于法(拳法) , 深入浅出 , 是杨振基老师和裴秀荣老师教拳的主要方法和特点 。 跟杨老师学过拳的人都知道 , 他教拳认真 , 要求严谨 。 动作不准确 , 不规范 , 他绝不放过 。 一次 , 我练倒撵猴 , 他说:不对 。 我再打 , 他还是说不对 。 我反复打了几次 , 他仍说不对 。 我很尴尬 , 有点不知所措 , 他笑了笑 , 说:来 , 做给你看 。 他边做边讲:倒撵猴退步坐实时不转腰 , 两手正推正拉 。 后脚坐实了 , 再转腰退脚 。 我顿时明白了 。 原来 , 我又犯了边后坐边转腰的错误 。 还一次 , 我练拦捶 , 右拳收得太后 , 肘部后露 。 这时 , 裴老师在我身后轻轻一拉 , 我当即失重 , 差点跌倒 。 杨老师马上说: “前不露手 , 后不露肘 , 你肘部搁在后面干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