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劲发力规律 跟杨振基老师学拳( 二 )



在教拳时 , 杨老师还经常用一些简单、显浅的道理或从搏击的角度去解释和说明一些动作和招式 。 简明易懂 , 使学者一听就明白 。 如我们打弓步时 , 两脚的横向距离过窄 。 杨老师说:两脚的横向距离与肩同宽 , 才能稳扎稳打 。 太窄不稳 , 两脚一条线更不对 。 左脚在左 , 右脚在右 , 三岁小孩都懂 , 为什么打起拳来就不懂了?

杨老师在教拳时 , 经常说:我们杨家太极的每一个招式都是为搏击而编的 , 都带有技击性 。 因此 , 杨老师要求 , 打每招每式都要体现它的技击含义 。 如按势 , 无论单按还是双按 , 有时我们都打高了 。 杨老师说 , 这个问题很普遍 , 大多数打太极拳的人都按高了 。 原因是不了解按势的技击含义 。 他要求 , 按掌的掌根必须按在对方身体的中心位置 , 才能有效地发挥它的技击作用 。 按高了 , 就按不到对方的中心位置 , 甚至按不到对方的身体 , 达不到打击对方的目的 。 杨老师说 , 杨式太极拳的所有招式都带技击性 。 招式中的手、眼、身、法、步都应该有技击含义 。 如揽雀尾的左搠和左右打虎式 , 应该打哪看哪 , 不能打这看那;分脚和蹬脚 , 应该先分手 , 后分(蹬)脚;左右搂膝拗步 , 也是先搂后推;玉女穿梭同样是先挡后推;进退换步和定步转向的式子如搂膝拗步、倒撵猴以及揽雀尾前、右、捋、挤势的右转腰和单鞭的左右转动式等等 , 均要“先坐实 , 后转腰” 。 上述动作要领 , 都是符合技击原理的 , 都具有明显的技击含义 。


的核心是技击 , 技击的核心是劲力 。 广大习练者十分渴望掌握运劲发力规律 , 使自己的劲运和美观、力发得漂亮 。 然而由于传统劲力理论的观点分歧、内容庞杂 , 广大习练者很难从中系统、全面地掌握运劲发力规律 , 从而影响了运劲发力水平的是高 , 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 笔者用现代物理力学知识 , 将人体所受的力分为支撑力、磨擦力 , 对手的打击力和打击对手的反作用力;将人体发的力分为肢体力、气力和念力;将太极拳运劲发力过程分为产生、运行和发放三个阶段;并根据劲力在三个阶段中的不同特征 , 将劲力划分为太极力、太极劲和爆发力 。 人体所发的肢体力、气力、念力叫太极力;传导、运化中的太极力叫太极劲;太极劲以最大值发放出去叫爆发力 。 本文所述的运劲发力规律 , 主要是太极劲运行和爆发力发放规律 。 这些规律主要是对太极拳劲力规律的疏理、归纳、总结 , 其中有个人体悟 , 不一定全面 , 甚至会有错误 , 恳请批评指正 。
一、运动规律
(一)沿路运劲规律
陈鑫的《太极拳经谱》中说“沿路缠绵 , 静运无慌” 。 劲在运行中有一定路径 , 运劲时首先沿体内路径将劲力传导、运化至技击部位;其次太极劲运化到技击部位后沿体外路径进行圆弧运化 。 整个过程中 , 太极劲均是沿着一定的路径运行转化的 。 体内运化遵循螺旋缠丝、折叠运化、节节贯串规律;体外运化遵循手(劲)走圆弧规律 。
1.螺旋缠丝 。 是指太极劲在传导、运化和整合过程中 , 有自身的运化路径 , 运劲时需要沿一定的螺旋轨迹 , 运用缠丝的方式进行化 。 不同的拳势有不同的路径和螺旋轨迹 , 脚腿、胸腰、手臂等部位也有顺缠、逆缠等若干种不同的缠法 。 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对此已作详述并附有较直观的缠丝图 , 在此不再详述 。
螺旋缠丝规律 , 是太极拳运动发力规律中十分重要的规律 , 因此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作了特别的强调:“太极拳 , 缠丝法也 。 ”太极拳习练者必须详加研究 , 细心揣摩 , 刻苦练习 , 才能掌握这一基本规律 。 在各式太极拳中 , 有的特别强调螺旋缠丝的问题 , 有的不提螺旋缠丝的问题 , 有的对螺旋缠丝问题有不同的表述 。 但可以肯定的是 , 螺旋缠线的运动方式仍然体现、贯穿在各式太极拳中 。 因此不管你习练的是何式太极拳 , 都不能不对螺旋缠丝规律进行学习、了解和掌握 , 否则拳技难以提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