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怎样学好语文,学好语文的十个方法( 三 )


(3)类比法 。 也可以称为“仿造法”, 就是按照自己怀疑有语病的句子的格式仿造句子, 如果仿造的句子有语病, 那么原句也有语病 。 例如, “今年春节, 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 3000多名消防官兵, 放弃休假, 始终坚持在各自的岗位上 。 ”这句话通不通, 可以用类比法来检验:“这个工厂的几十台机器, 几百个工人放弃休假 。 ”“这所学校的几十间教室、几十名教师放弃休假 。 ”显然“机器”、“教室”、“消防车”都不会“放弃休假” 。
(4)比较法 。 在选择有语病的项时, 四个选项中往往有两个容易排除, 剩下这两个, 就为难了, 那个干扰因素比较大的选择项, 也给人似是而非的印象, 这时就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比较 。 如果是确认两项都有问题, 就选择问题较大, 较明显的那一项 。
再如, 现代文阅读题:
一、要有文本意识 。
我们必须学会从原文中把答案“扣”出来的本领, 而不是叫你凭想当然的, 按自己的观点作答,而要能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观点, 但这个思想观点它不一定是正确的, 而同学们在做题时, 往往不是筛选作者的观点, 而是写出通常认为的正确观点 。
例如, 下面的一段文字,
二、要有语境意识 。
体察语境, 提高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语句的能力是提高现代阅读水平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 。 具体的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语句的含义 。 在一个语段中, 语句表达一定的意义, 又省略和隐含某些意义, 是相辅相成的 。 有的先后相承, 有的互为补充, 有的先定范围再做阐发, 有的有所表述, 有所省略……如果对相语句熟视无睹 , 阅读理解必然脱离语境的偏差 。
例如, 我们读鲁迅的《阿Q正传》, 开头写一只乌篷船“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 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动摇”, 到了下一章的开头却说“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定静了”中间隔了一章的记叙描写, 再往后写盘辫子, 写不准革命, 写赵家遭抢阿Q终于没有上前, 又有一句, “这一夜没有月, 未庄在黑暗里很寂静, 寂静得像羲皇时候一般太平”

答题技巧是一个大课题, 对面对高考的高中生来讲也十分重要, 将来我们再专门讲, 这里先把问题把出来, 请同学们自己不断的总结, 积累自己的答题技巧 。
古人说:“江出于岷山, 其源可以滥觞 。 ”知识积累越丰富, 聪明才智越易于发挥, 而且有利于能力的形成 。
二、阅读的习惯 。
(一)诵读 。 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 。 古代人把上学叫做“读书”, 可以看出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读”的重视程度 。 今天 许多学生语文素养差的根本原因就是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只重视去做各种模拟试题, 而没有认真的进行过“诵读”的训练 。 但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的 。 因此, 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 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 我们要认真的诵读, 除些之外还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 拿来反复的诵读,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高考不考诵读, 诵读文章对考试没有意义 。 实际上, 语文试卷中的许多题目, 并不是凭理性的分析而是凭借较高的语言感受能力做出来的 。 有些选择题, 你做对了, 但问你原因你可能答不出来, 这并不能说明你凭运气做对了, 实际上你是凭语感做对的, 正确的语感从何而来呢?从诵读中来 。
高考的题, 就有一个考察诵读的题目 。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 。
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 ------这么一条小船 。 (而且、况且、何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