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科与粉虱科区别-蚜科主要特征

蚜科是节肢动物门 , 六足亚门 , 昆虫纲同翅目的一科 。 含107属2280种 , 分布世界各地 。 中国已知260种 , 分布遍及全国各地 , 其中小蚜属 、黑背蚜属及否蚜属为中国特有属 。 本科包括2个亚科:松毛蚜亚科(Pterocommatinae)及蚜亚科(Aphidinae) , 后者包括蚜族(Aphidini)及长管蚜族(Macrosiphoni) 。

蚜科与粉虱科区别-蚜科主要特征

文章插图

蚜科与粉虱科区别:
蚜科体和粉虱科体区别如下:
(1) 蚜科体微小、柔软;腹部后侧有一对管状突起称为 腹管;腹部末端的片状突起称为尾片;腹管、尾片是蚜科分类鉴定的主要特点 。 蚜虫1年发生世代很多 。 因此 , 田间虫量增长迅 速 , 并且易产生抗药性 。 蚜虫常常夏秋营孤雌生殖 , 秋冬出现雌 雄两性蚜 , 产下受精卵越冬 , 出现孤雌生殖世代与两性生殖世代的交替 。 蔬菜上的主要种类有桃蚜、萝卜蚜、棉蚜、甘蓝蚜等 。
蚜科与粉虱科区别-蚜科主要特征

文章插图

(2) 粉虱科体微小 , 成虫体翅均被白色蜡粉 。 一龄若虫 有足和触角 , 可爬行;二龄时足、触角退化 , 虫体固定在植物上;末龄若虫体壁硬化 , 似蛹 , 称为“蛹壳” 。 蛹壳的近末端有一圆形的凹陷称为“皿状器”;其下还有一管状凹陷称为“管状器” 。 具有皿状器、管状器是粉虱科的主要特征 。 近年来 , 长江 流域地区粉虱为害严重 , 其主要种类有温室白粉虱、烟粉虱等 。
蚜科主要特征:
该科蚜虫的寄主植物几乎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松柏纲的所有的科 。 有些种类则以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木贼科植物为寄主 。 部分种类营异寄主全周期生活 , 在木本寄主与草本寄主间循序转换寄主植物 , 以木本寄主为第一寄主 , 在其上以受精卵越冬 , 春季孵化为干母 , 孤雌繁殖2或3代 。 初夏发生有翅迁移蚜转移到草本的第二寄主上孤雌繁殖数代至二十余代 , 秋末发生有翅的性母蚜和雄蚜从第二寄主迁飞到第一寄主上 。 有翅性母卵胎生出雌性蚜 , 雌蚜与有翅雄蚜交配产卵越冬 。 多数种类为同寄主全周期 , 没有上述木本与草本寄主间的转移 , 只在同类寄主植物间转移 。 雌雄性蚜均无翅 , 有时雄蚜有翅 , 以受精卵越冬 。 许多种类或种以下的单元在热带、亚热带、温室或温暖的小生境全年孤雌生殖 , 不出现越冬的受精卵 。 常造成寄主植物组织变形或变色 , 或节间变短 。
蚜科与粉虱科区别-蚜科主要特征

文章插图

蚜科yá kē , 体长1-7毫米 , 多数约2毫米 。 有时被蜡粉 , 但缺蜡片 。 触角3-6节 , 少数5节 , 罕见4节 , 触角次生感觉圈圆形 , 罕见椭圆形 , 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 。 眼大 , 多小眼面 , 常有突出的3小眼面眼瘤 。 喙4或5节 , 末节短钝至长尖 , 跗节2节 , 第一节甚小 , 有时跗节仅1节甚至退化 。 腹部大于头部与胸部之和 。 前胸与腹部各节常有缘瘤 。 腹管通常管状 , 长常大于宽 , 基部粗 , 向端部渐细 , 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 , 顶端常有缘突 , 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 , 罕见生有或少或多的毛 , 罕见腹管环状或缺 。 尾片圆椎形、指形、剑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 。 尾板末端圆 。 表皮光滑、有网纹或皱纹或由微刺或颗粒组成的斑纹 。 体毛尖锐或顶端膨大为头状或扇状 。 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 , 第3或3及4或3-5节有次生感觉圈 。 有翅型具翅2对 , 前翅中脉通常分为3支 , 少数分为2支 , 前翅4-5条斜脉 。 后翅通常有肘脉2支 , 罕见后翅变小 , 翅脉退化 。 翅脉有时镶黑边 。 若虫4~5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