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陋室铭的作者是谁,陋室铭的作者是谁字什么( 四 )



不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 。 真是陋室不陋 。

【写作背景】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 ”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

【文体介绍】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 。 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 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 。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 。 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 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 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

【刘禹锡的“陋室”】

《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 。 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 。 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 。 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 。 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 。 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

陋室铭
〔唐〕刘禹锡
【作者小传】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号宾客,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同年登博学宏词科 。 贞元十一年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 。 后历任监察御史、屯田员外郎 。 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失败,刘受牵连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赴任途中再贬为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 。 宪宗元和十年(815)应召回长安,旋又贬出,历任连州,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 。 文宗大和元年(827)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 。 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 。 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 。 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 。 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 。 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彩沛然 。 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