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的道家思想 花钱不一定买着的太极实话( 五 )


在道家思想中 , 赤子婴儿也是道的象征之一 。 所谓“含德之厚 , 比于赤子” , “蜂虿虺蛇不螫 , 猛兽不据 , 攫鸟不博 。 骨弱筋柔而握固 ,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 精之至也 。 终日号而不嗄 , 和之至也 。 知和曰常 , 知常曰明 , 益生曰祥 , 心使气曰强 , 物壮则老 , 是谓不道 , 不道早已 。 ”[1](第55章)又云:“载营魄抱一 , 能无离乎?专气致柔 , 能无离乎?”[1](第10章)道家之所以要复归婴儿 , 因为婴儿初生 , 无识无知 , 不染酒色财气和恩爱牵绊 , 不识富贵穷通和水火刀兵 , 无情无欲 , 安静无为 , 全体柔软 , 纯是生机 ,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 , 我们都由壮而老 , 由柔软而走向僵硬 , 由生机而渐入死机 。 太极拳的运动方式就是要使僵硬变为柔软 , 反死机而同于生机 , 直至归于婴儿 , 归于无极 。 因此 , 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 更能修身养性 , 与道相通 。
二、太极拳的养生意义
太极拳不仅具有艺术性和技击性 , 更具有体育性和医疗性 。 在《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论》中说:“乾坤肇造 。 元气流行 。 动静分合 。 遂生万物 。 是为后天 。 而有象 。 先天元气 , 赋予后天形质 。 包含先天元气 。 故人为先后天合一之形体也 。 人自有知识情欲 。 阴阳参差 。 先天元气渐消 。 后天之气渐长 。 阳衰阴盛 。 又为六气所侵 , 七情所感 。 故身躯日弱 , 而百病迭生 。 古人忧之 , 于是尝药以却其病 。 静坐以养其心 。 而又惧动静之不能互为用也 。 更发明拳术以求复其虚灵之气 。 ”
孙先生认为 , 万物虽有后天形质 , 却包含着先天元气 , 而人也是先天与后天之结合 。 人自从有知识和情欲的干扰 , 生命便呈现阴阳参差的情况 。 先天元气越来越少 , 后天元气越来越多 , 导致阳气越来越衰败 , 阴气越来越兴盛 。 又加上外界寒 , 暑 , 湿 , 燥等六气所侵犯 , 内心又为喜怒哀惧等六情所伤害 , 身躯便逐渐衰弱 , 身体衰弱百病就丛生 。 古人担忧这种情况 , 于是就服食药物 , 抵御身病 , 静坐无念 , 来护养心灵 , 又担心动静不能协调 , 就发明了拳术 , 来帮助人们恢复那先天的虚灵之气 。 太极拳纯以神行 , 不尚拙力 , 务必练成极柔极软 , 目的就是要恢复那蕴藏于生命之中的先天元气 。 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理论 , 人体的健康与经络气脉的顺畅和流通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 气血不通 , 脉络不畅 , 往往是导致人体虚弱的重要原因 。 而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运动方式可以不使一丝拙力停滞于经络之中 , 目的就在于使经络通畅 , 气血流注 , 灌输全身 。 于是练拳者往往能够感到神清气爽 , 轻松舒适 , 身心恍如乌有 , 轻松的感觉能令心中舒畅 , 而内心的舒适感 , 又会自然流露在颜面上 , 如此周身内外都处在恬静平和 , 虚灵自然的意境中 。 在《陈志进先生论太极拳之品格与功用》一文中就论及:“盖练拳时 , 全身松开 , 顺乎自然 , 浑圆流利 , 气沉丹田 , 心中空空洞洞 , 思虑全无 , 如庄周之梦蝶 , 人蝶不分 , 练完之后 , 自己曾练与否 , 亦不自知 。 练太极拳 , 到如此境界 , 有何病不可去 , 不但自己如此 , 旁观之人 , 亦不觉心平气和 , 与之俱化 。 练拳之时 , 不许脱衣赤身 。 不许咬牙瞪眼 , 亦不许喝叱怪叫 , 与人交手 , 彼不动 , 己不动 , 彼欲动 , 己先动 。 所谓不占人先 , 不落人后是也 , 夫太极拳之功用 , 未病者能使之永无疾病 , 已病者虽沉疴宿患 , 皆能卻除 。 学者不可不详察也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