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的道家思想 花钱不一定买着的太极实话( 三 )


由此可见 , 太极拳不应仅仅被当成是一门技艺 , 而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载道的方式 。 原因就在于这些动作的背后蕴藏着上下古今 , 天地万物之至理 , 蕴藏着深厚的道家思想精髓 。 道家思想认为 , 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 《道德经》云:“反者道之动 , 弱者道之用”[1](第40章)意为道的运动方式是循环的 , 而它的作用又是柔弱的 。 “弱”形容了道的运动特点是持久而又不带有压力感的 。 并且认为能去高就下 , 避实归虚和一切富有生机的事物都具有柔弱的特性 。 《道德经》云:“天下莫柔弱于水 , 而攻坚强者 , 莫之能胜 , 以其无以易之 , 弱之胜强 , 柔之胜刚 , 天下莫不知 , 莫能行 。 ”[1](第78章)又云:“天下之至柔 , 驰骋天下之至坚 , 无有入无间 。 ”[1](第43章)“人之生也柔弱 , 其死也坚强 ,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 其死也枯槁 , 故坚强者死之徒 , 柔弱者生之徒 。 是以兵强则不胜 , 木强则兵 , 强大处下 , 柔弱处上 。 ”[1](第76章)而在太极拳中则无处不体现着道家这种“守柔曰强”、“柔弱胜刚强”的思想特点 。 若欲深层理解这个含义 , 则必须从两个角度来考察 。 一个是对己或称对内的角度 , 即在一个个体习拳者身上太极拳的体育价值、艺术价值、医疗价值和娱乐价值要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 那么习拳者务必要掌握柔弱的原则 。 另一个角度是指对他或对外而言 , 也就是太极拳的技击价值的最大体现也有赖于对柔弱原则的把握和运用 。 因为太极拳的特点或称优点就是借人之力 , 顺人之势 , 以无力打有力 , 以柔克刚 , 以弱胜强 。
若欲明白第一个角度的思想含义 , 不妨看看杨澄甫先生在他的《太极拳说十要》里的论述:“练太极拳全身松开 , 不使有丝毫之拙劲 , 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 , 然后能轻灵变化 , 圆转自如 。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 , 如地之有沟洫 , 沟洫不塞而水行 , 经络不闭则气通 , 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 , 气血停滞 , 转动不灵 , 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 若不用力而用意 , 意之所至 , 气即至焉 。 如是气血流注 , 日日灌输 , 周流全身 , 无时停滞 , 久久练习 , 则得真正内劲 , 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 , 然后能极坚刚也 。 ”[2](P28)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练太极拳时 , 要全身自然 , 放松舒展 , 不应使有哪怕是一点点的拙力停留在练拳者的筋骨血脉中 , 如果有拙力在筋脉中存留就会自己束缚自己 , 做不到轻灵变化和圆转自如 。 或许有人会怀疑说没有用力气 , 却又为什么会长力气呢?那是因为 , 人身上的经络就像大地上的沟洫一样 , 沟洫不被堵塞 , 水才能通行无阻 , 经络只有不闭气 , 才能畅通无阻 。 相反 , 如果拙力充斥于经络之中 , 气血就会停滞 , 流转就会不灵 。 如果一个地方受到影响那么整个身体都会随之受到影响 。 从另一方面讲 , 如果能够以意运身 , 心在先而身在后 , 用意而不是用拙力 , 那么就能做到意到气便到 。 如此气血流注 , 周流全身 , 无时停滞 , 久久自然能得到真正的内劲 。 这也就是《太极拳论》中所说的极柔软却又是极坚刚的道理 。 太极拳之所以具有公认的医疗价值 , 原因就在于此 。 柔软是一种由心灵到经络气血到身体关节一体互动的体现 , 其要点和窍决就是用意不用力 。 太极拳不尚拙力 , 因为拙力是后天之力 , 是有起有止的 , 而不是连绵不断的 , 使用拙力经常会出现旧力已尽 , 而新力还未至的情况 , 因此非常不利于培养那无滞无碍的内劲 。 而内劲是在“以心行气” , 和“以气运身”的要求下全身发出的力 , 又被称为沉劲 , 因其分量极沉 , 有如棉中之铁 , 且连绵不断 。 与受直力之伤不同 , 如受太极拳内劲所伤则如遭电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