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的道家思想 花钱不一定买着的太极实话( 二 )


14、所谓舍己 , 并非真的“舍己” , 是顺应来势 , 伺机而动;乘虚而入 , 避实就虚;因势利导 , 后发先至 , 这样理解才较为得当 。
15、接手是散打中第一阶段的功夫 , 如方向、角度、力点、速度及手、眼、身、法、步的合一 , 接手达到熟练程度时 , 就要训练拳架式子的打法应用 , 当打法与内功整合之后就可练习自由搏击了 。
16、推手是练懂劲功夫 , 可以完全敞开身心交流;发放手是试劲道功夫 , 亦可以放心交流;断手是论偷打功夫 , 难以交流;散手是见真功夫 , 武不善作 , 要小心交流 。 双方动手交流前宜详辨甄别 , 明确交流规则 , 崇尚武德为好 。 (摘自网络)

 , 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 。 清朝乾隆年间 , 山西人王宗岳著《论》 , 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 , 众说纷纭 , 大致有唐朝许宣平 , 宋朝张三峰 , 明朝张三丰 , 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五种说法 。 虽然张三丰和王宗岳分别都著有《太极拳论》 。 但现在多数拳家认为现传各式太极拳源出陈式太极拳 , 而主张陈王廷创拳之说 。 总的来说 , 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 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 , 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 , 以及古代阴阳五行学说 , 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 , 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和传统思想 。 在太极拳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演变出了许多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 。 从太极拳理论著作方面看 , 目前所能见到的如《陈志进先生论太极拳之品格和功用》《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论》《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胡朴安先生论太极拳在体育上的价值》 , 大部分都是论述太极拳的技击价值 , 体育价值 , 医疗价值等 。 本文侧重对太极拳的文化底蕴的挖掘 , 并且认为它具有载道通道的价值和养生价值 。
一、太极拳的道家思想底蕴
在中华文化中 , “太极”一词首出《易经》 , 在《易经·系辞》里有“易有太极 , 是生两仪 , 两仪生四象 , 四象生八卦”的记载 。 按易理解释 , 太极是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 , 两仪指的是天地或阴阳 , 四象和八卦则分别指四季和八种自然现象等 。 到了宋明时期 , 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中则以太极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无极而太极 。 太极动而生阳 , 动极而静 , 静而生阴 , 静极复动 , 一动一静 , 互为其根;分阴分阳 , 两仪立焉 。 阳变阴合而生水 , 火 , 木 , 金 , 土 , 五行顺布 , 四时行焉 。 五行一阴阳也 , 阴阳一太极也 , 太极本无极也 。 ”《道德经》云:“天下万物生于有 。 有生于无 。 ”[1](第40章)有本来是始于无 , 太极本无极 , 无极而太极 , 有太极之后衍生阴阳动静 , 再由阴阳动静变化而衍生五行 , 四时 。 由此而万物生 , 变无穷 。 《道德经》云:“知其雄 , 守其雌 , 为天下溪 。 为天下溪 , 常德不离 , 复归于婴儿 。 知其白 , 守其黑 , 为天下式 。 为天下式 , 常德不忒 , 复归于无极 。 ”[1](第28章)《太极拳论》讲:“太极者 , 无极而生 , 阴阳之母也 , 动之则分 , 静之则合 。 ”[2](P74)意为:太极是由无极化生来的 , 是阴阳的本源 , 动时 , 就反映出相互对立的一阴一阳 , 静时 , 阴阳两者则又合归于一体 。 太极拳是一种一动无有不动的运动方式 , 因为太极拳不是手足的运动 , 而是人体中心腹部的运动 , 因此不动则已 , 一动则全身皆动 。 腹部是人身之太极 , 腹动则两腰 , 两手 , 两足都要动 。 《胡朴安先生论太极拳在体育上之价值》论到:“宇宙一太极 , 人身亦一太极 。 人身之腹为太极 。 两腰为两仪 , 两手两足为四象 。 手足各有两节为八卦 。 ”[3](P194)胡先生认为太极拳的动作 , 处处是中心的动作 , 处处是太极的动作 。 由此可见 , 太极拳运动方式是一种符合宇宙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规律的运动方式 , 是一种复归于婴儿 , 复归于无极的运动方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