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副校长兼总教练陈自强老师答问 太极求真-太极劲( 二 )


4.劲从何来
既然劲是能量, 是人体中的能量, 那么, 劲, 只能来源于人体体能 。 经过劲的发放, 能量就会被消耗, 体能自然也会被消耗 。 武侠小说中描写高手长时间发功后会精疲力竭, 显然符合科学道理 。
所以, 体能, 是劲的来源 。 体能好则有先天的优势, 就有条件练得更大的劲 。
但是体能好并不代表你就有劲, 因为劲是从体能中拿出来的一部分能量, 是经过了某种加工转化后的能量 。 体能仅是原料, 劲是原料经加工转化后的产品, 没有加工, 就没有劲!
由此可以推断, 一个体能好但没练过劲的人, 肯定不如一个体能差一些但有内劲在身的人 。
5.如何练内劲
前面谈的是劲的定义和解释, 练内劲则是探讨用什么操作方法得到前面所定义的劲 。
内劲是能量, 则练内劲有两个目的:
一是设法加大这种能量, 即劲的总量 。
二是增强驾驭这种能量的能力, 即对劲的驾驭能力, 即求懂劲 。
这两方面若有增强, 则内劲就在增强, 有起点无极限 。
第一个目的, 求劲的总量 。
假设一个人体能一定, 则劲是从体能中拿出的一部分能量, 体能一定时, 拿出来的越多, 则劲越大 。 所以, 求劲的总量, 实际上就是设法尽量多的拿出来, 怎么拿呢?太极拳的办法就是:
大松大柔!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四个字, 但有没有想过为何要这样做呢?劲同松柔有何关系?练拳无非想求得尽可能大的打击力, 其实就是求刚劲, 而“大松大柔”岂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大家注意, 劲是能量, 要发劲先蓄劲, 先要拿出来, 然后才有劲可发 。 蓄多少才能发多少, 能量守恒嘛, 所以发劲的大小取决于蓄劲的多少, 那么,发劲的问题就变成了蓄劲的问题了 。 只要我们能够尽量多的蓄劲就能达到发尽量大的刚劲的目的 。 那这个蓄劲的关键就是“大松大柔” 。
拳论云:“发劲须沉着松静, 专主一方”, 他是说欲发劲先要沉着松静, 体要松, 心要静, 这样才可蓄出劲 。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也说:“此全用意不用力 。 练太极拳, 全身松开, 不使有分毫拙力以流滞于筋骨血脉之间, 以自缚束 。 然后能轻灵变化, 圆转自如 。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 。 。 。 。 。 。 久久练习, 则得真正内劲, 即太极拳论云:极柔软, 然后极刚坚也” 。
也就是说, 松柔可以练出极刚之劲 。 蓄劲即蓄势能, 发劲即将势能变成动能 。 好比我们将水积蓄在坝内, 水至柔却能积蓄大量的势能, 一旦打开闸们, 其动能何其强大, 以至“何坚不摧” 。 蓄与发, 柔与刚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一体, 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极端, 好比一个电场, 必有阴, 阳两极才可蓄积电势能, 两极极性相反而量相等, 两极越强, 则电势能越强, 那么, 他发出的闪电就越强大 。 至松柔必对应有至刚强, 他们同时存于体内, 越松柔就能得到越多的势能, 发放出去就能转化成越强的动能, 刚劲的大小恰恰取决于松柔的程度, 有了大松大柔, 就可以将体能发挥到极至, 尽可能多的拿出能量, 这就是太极拳强调松柔的根本原因!所以, 求劲总量的关键, 就是松柔二字!
第二个目的, 求懂劲 。
这里强调对劲的控制能力 。 前面叙及, 劲分两种形式:柔劲与刚劲, 那我们练劲, 具体说就是练柔劲和刚劲, 刚柔相济就是太极内劲 。
柔劲主要通过运劲练习而得, 刚劲则通过练发劲而得, 柔劲练得越柔越好, 刚劲自然越刚越好 。 我们平时练的慢架套路完全练柔劲, 这也是最难练的 。 而刚劲虽在拳论中经常谈到, 但我们练慢架时却从不发刚劲, 也就是说, 广大太极爱好者从不练刚劲, 也不知怎样练 。 更有甚者, 有许多人根本不知太极拳可发刚劲, 也因此为“太极无用论和太极键身操论”找到了有力证据 。 拳论云:“拿住丹田练內功, 哼哈二气妙无穷”, 这哼哈二气正是刚劲外发时的吐气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