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入静”?
“入静” , 是一个术语 。 “入静”一词较早出现在宋末元初时 。 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说:“入静者 , 静处一室 , 屏去左右 , 澄神静虑 , 无私无营” 。 佛家把“入静”称为“入定” , 指入于禅定或叫禅坐 。 儒家则将这种状况称为“坐忘” 。 除“入静”、“入定”、“坐忘”外 , 还有“虚静”、“凝神”、“心斋”等多种说法 。 虽然说法不同 , 出处不一 , 但是所指的基本上是同一状态 。 前人们认为入静状态是一种“似睡非睡 , 似醒非醒”的状态 。
近人认为“入静是练功者在气功锻炼过程中 , 在意念集中和神态清醒的情况下 , 所出现的高度安静、轻松舒适的一种练功状态”(见《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 。 这段话着重强调了入静是一种练功状态 , 这当然是对的 。 笔者认为 , 入静这个概念除包括是“一种练功状态”的内涵外 , 还应包括入静是一段练功过程的内涵 , 亦即是练功人采用自我调整的方法逐渐地排除思想杂念的过程 。 作为这一过程的结果 , 练功人的意识从普通的清醒逐渐地过渡到特殊的清醒状态 。 所谓特殊的清醒 , 是指入静状态中 , 意识处在普通的清醒与睡眠之间 , 有人称之为“似睡非睡 , 似醒非醒” 。 此时 , 大脑除自知自己是在练气功这一点上保持清醒兴奋外 , 其它部位都处于一种主动的睡眠抑制状态 。 正如古人所描述的那样 , 是“万念俱泯 , 一灵独存” , “一念代万念” 。 反之 , 如果从产生万念的大脑部分所处的功能状态来认识 , 也可将入静状态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睡眠状态 。
其实 , 除上述这种目的明确、行为自觉、主动性强的入静状态外 , 离开医学范围的限制 , 入静有更广泛的意义 。 例如 , 一个人被书中的情节内容深深地吸引时 , 往往感觉不到其它方面的变化 。 再如当一个演奏家演奏时 , 可以使整个心身进入到音乐意境中去 , 不仅意念专一 , 而且全身的动作也是那么协调 。 我们通常将这类状态称作“聚精汇神” 。 实际上这类“聚精汇神”也是一种入静状态 。 这是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 。
入静状态并不是单纯地、绝对地、被动地静止、抑制与睡眠 。 相反 , 入静状态的静是相对的 , 并充满了主动性 , 就象看有兴趣的书一样 , 虽然大脑对外界的其它变化无感知 , 处于静的状态 , 但对书中的内容不仅能深刻地感知 , 而且能随时根据书中的情节调动出自己以往经历体验所留下的记忆并产生新的感受和认识 。 总之 , 气功的入静是外静内动 , 是静中有动 , 是在大脑相对安静的状态下 , 主动地利用定向性的意念活动 , 来调节自身机体的生理功能状态 , 从而起到“平秘阴阳 , 疏通经络 , 调和气血 , 培育真气”的作用 。
入静的机理实质是什么?
不同时代的人所依据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不同 , 对入静的认识深度也不同 。 从历史发展来看 , 呈现为逐步深入的趋势 。
古人对入静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如何来达到入静以及达到入静状态所呈现的现象的描述上 。 例如 , 要求做到“澄神虑静 , 无私无营” , “舌柱上腭 , 心注一境” 。 现在许多人对入静的认识与古人相比虽然有了较大的进展 , 但是这种进展主要是表现在入静方法的多样化和对入静现象描述的更清晰一些 。 例如 , 认识到“入静是一种在意念集中和甚至清醒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安静、轻松、舒适的练功状态” , “大脑皮质的活动是处在一种特殊的安静状态 , 也叫清醒状态下的一种特殊的清醒状态” , “是一种似睡非睡 , 似醒非醒的状态” 。 可见 , 这些进展尚没有达到揭示入静的机理实质的程度 。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 , 未能对传统气功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 在现代机理研究方面 , 也未能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 尤其是未能用与气功关系密切的有关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心理生理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等方法来认识气功的缘故 。
推荐阅读
- 夏至入伏时节养生三字经
- 我国患者超2亿人!这种病进入“高发期”,门诊“一号难求”!医生提醒→
- 练气功为什么能起到健身治病的作用? 什么样的人容易入静?
- 历史地理知识|承德是哪个省的,承德划入北京最新消息
- 入静与清醒和睡眠有何不同? 意守丹田有哪些要求?
- 道家气功怎样入门? 人体之气的分类
- 长夏季节 老人应防湿邪入侵
- APP知识|微信怎么添加群,加入铁岭单身群
- 学习知识|字中间的点怎么打,姓名之间的点怎么输入
- 学习知识|化学符号怎么打出来,化学符号输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