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虚词有哪些,虚词有哪些此类( 七 )


i.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大概)庶几(差不多)乎?”(《庄暴见孟
子》)
j. 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竟然)不异夫腐鼠 。 (《原君》)
k.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 (《石钟山记》)
l. 路旁一歧东上,乃(是)昔所未至者 。 (《游黄山记》)

三、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常见的有“独”、“庸”、“岂”、“焉”、“宁”、“安”、
“恶”等 。 可译为“难道”、“怎麼”、“怎能”、等 。 例如:
m.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难道)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赵救》)
n. 吾师道也,夫庸(岂、那)知其年之先后生於吾乎?(《师说》)
o. 吾意久怀忿,汝岂(怎能)得自由!(《孔雀东南飞》)
p. 割?焉(何必)用牛刀?(《论语?阳货》)
q. 王候将相宁(难道)有种乎!(《陈涉世家》)
r. 安(怎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s. 以小易大,彼恶(怎麼)知之 。 (《齐桓普文之事》)
表反问的语气,副词容易和表疑问的代词弄混 。 表反问语气的副词的特徵是
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否定 。 如“焉用牛刀”是不必用牛刀的意思;“宁有种”是没
有种 的意思 。 而疑问代词的特徵是确有所指,详见前文 。 表示语气、情态的
副同还有“信”、“固”、“故”等 。 “信”可译为“确实”、“实在”,“
固”可译为“坚决”,“确实”等,“故”可译为“故意” 。 例如:
t. ?涛微茫信(实在)难求 。 (《梦游天姥吟留别》)
u. 兰相如固(坚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v. 至于颠覆,理固(确实)宜然 。 (《六国论》)
w. ?以律非故(故意)杀,必久系,终无死法也 。 (《狱中杂记》)
x. 三日断五四,大人故(仍然)嫌退 。 (《孔雀东南飞》)
表示语气、情态的副词还“微”,可译为“略微”或“阴暗”、“秘密”
等 。 例如:
y. 微(暗中)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z. 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秘密)行人古寺 。 (《左忠毅公逸事》)

作者:东方不败烟雨遥 2006-5-20 10:53 回复此发言

4 古代汉语的虚词

(四) 介词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於”、“以”、“与”、“为”、“乎”、等 。 介词可以用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工具、凭借、原因、目的、对象以及与行有关的人或事等 。

一、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方位、常用“於”、“乎”、“向”、(乡)等 。 可译为“在”、“从”、“到”、“向”、等 。 例如:

a.亮见权於(在)柴桑......(《赤壁之战》)

b.唐浮 图慧褒胎舍於(在)其址 。 而卒葬之......所以(《游褒襌山记》)

c.叫嚣乎(到)东西,隳突乎(到)南北......(《捕蛇者说》)

d.浴乎(在)沂,风乎(到)舞雩,?而归 。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

e.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於(傱)水上...(《石钟山记》)

f.项王、项伯东向(面向)坐......(《鸿门宴》)

g.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面向)自到,以送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常用“於”、“乎”、“及”、“比及”、“方”、“当”、等,也可译为“在”、“傱”、“到”、等 。 例如:

a.是我於(在)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 (《芙蕖》)

b.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傱而师之......(《师说》)

c.及(等到)陷於罪,然后傱而刑之,是罔民也 。 (《齐桓晋文之事》)

d.求也为之,比及(等到到了)三年,可使民足 。 (《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