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只)好世俗之乐耳 。 (《庄暴见孟子》)
b.相如度秦王特(只)以诈佯为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c.但(只)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 (《<指南录>后序》)
d.第(只是)为上者不能不察,使匹攘袂群?以伸其愤......(《书博?者事》)
e.原其理,当是为谷中水?激,沙土尽去,唯(只有)巨石岿然挺立耳 。 (《雁荡山》)
f.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只不过)足,食亦仅仅(只不过)足也 。 (《治平篇》)
g.赵王悉(全)召群臣议......(《廉颇蔺相如列传》)
h.京朝人人咸(都)知懋勤殿之事......(《谭嗣同》)
i.故天子一跬步,皆注(全)关民命,不可忽也 。 (《促织》)
j.六国互丧,率(全都是)赂秦耶?(《六国论》)
k.举(全都)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儿无疾病 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l.臣头今与璧俱(一同)碎於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m.又隆冬,贫者席地而?,春气动,鲜(少)不疫矣 。 (《狱中杂记》)
n.抚臣、令尹,并(同时)受促织恩? 。 (《促织》)
o.虽连城拱不啻(止)也 。 (《促织》)
(三) 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语气词有“者”、“也”、“矣”、“焉”、“耳”、“哉”、
“乎”、“邪”(耶)、“与”、(欤)、“夫”、“为”等 。 可分为四种情况说明 。
一、表示停顿的语气词有“者”和“也” 。 其中又分为“损顿”和“顿宕”两种情况 。
例如: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c. 然是说也,人常疑之 。 (《石钟山记》)
例 a. 的“者”字,例 b.、c. 的“也”字都表示提顿语气,表示有所解释 。
d.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 (
作者:东方不败烟雨遥 2006-5-20 10:53 回复此发言
3 古代汉语的虚词
《过秦论》)
e.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 今也天下之
怨恶其君,视 之如敌仇,名之为独夫, 固其所也 。 (《原君》)
例 d. 的“也”字,例 e. 的“者”字、“也”字,都表示顿宕语气,表示语气
的舒缓 。 表示停顿(提顿和顿宕)的语气词都不必译出 。
二、表示语气、情态的副词常用的有“其”、“?”、“得?”(得微)、“殆”、“庶”(
庶几)、“乃”等表示推测及判断语气 。 “其”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
”、“?”可译为“大概”、“原来”、“得无”(得微)可译为“该不会”、“莫不是
”、“无乃”可译为“恐怕”,“殆”和“庶” (庶几)可译为“大概”、“恐怕”、
“几乎”等,“曾”和“乃”可译为“?”、“竟然” 。 “乃”还可以表示判断语气,
可译为“就是”等 。 例如:
a.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於此乎?(《师说》)
b.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难道)为死君乎?(《肴之战》)
“其”字还可以表希望语气,可译为“一定”,例如:
c. 汝其(一定)勿悲!(《与妻书》)
d. 不赂者以赂者丧,?(原因是)失?援,不能独完 。 (《六国论》)
e. 成反复自念,得无(莫不是)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f.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恐怕)不可乎?(《肴之战》)
g. 谢灵运为永嘉守 。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几乎)遍,独不言此山,?(大概)当时
未有雁荡之名 。 (《雁荡山》)
h. 王曰:“若是其甚与?(孟子)曰:殆(恐怕)有甚焉 。 ”(《齐桓晋文之事》)
推荐阅读
- 学习知识|书名号怎么打,4个书名号
- 学习知识|描写春天的词语有哪些,三个描写春天的句子
- 学习知识|星号怎么打,用符号打出来的星空
- 学习知识|湖北大学怎么样,湖北大学口碑
- 学习知识|工程类专业有哪些,专业不对口怎么考二建
- 学习知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多伦多大学录取难度
- 学习知识|大连海事大学怎么样,大连海事大学毕业证图片
- 学习知识|烟台大学怎么样,烟台大学值得去吗
- 学习知识|上海建桥学院怎么样,上海建桥一年费用要15万吗
- 学习知识|怎样学英语从0开始,英语怎样从零开始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