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思想
作者对时间的流逝作出了具体的叙述 , 也看出了作者对社会的不平与不满 。
主要内容
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 燕子有再来的时候 , 杨柳有再青的时候 , 桃花有再开的时候 , 唯有时光不再 , 去了 , 就一去无回 。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 , 看似在问 , 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的留恋 。
第二段 , 写作者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 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 。
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 , 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 , 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 。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 , 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 ,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 , 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 , 作者思绪万千 , 由景及人 , 叹息不已 。 最后 , 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 , 层次清楚 , 转承自然 , 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 , 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 , 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 , 还是写太阳 , 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 , 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
1、文意简析
《匆匆》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求索 。 作者身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感受着时代跳动的脉搏 。 朱自清的内心充溢着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迷茫 。 作者所流露的不仅是个人的无奈 , 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青年热爱生活、追求进步 , 然而又不无惶惑、苦闷的时代情绪 。 但是朱自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 , 作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 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 。 尽管当时的社会是千孔百疮 , 他经过思想的挣扎后仍坚持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 也许前方不一定有光明 , 但是坚决不停留于现实的黑暗中 。 在当时的社会 , 有多少知识青年就如作者一样坚持追求光明和希望 , 在人生的路上勇敢地赶路 , 留下匆匆的身影 。
2、原文简介
《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 , 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 ,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 , 层次清楚 , 转承自然 , 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 , 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 , 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 , 还是写太阳 , 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 , 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
3、创作背景
《匆匆》写于1922年3月 , 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 。 当时的“五四” 知识青年忙于救国 , 忙于追求进步;他们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 , 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他们苦恼、彷徨 , 却在冷静的沉思后 , 继续追赶人生的路 。 “五四”运动落潮期的现实情况让朱自清失望 , 但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于沉沦 。 朱自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著地探寻与追求 。 作者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它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 , 有它相当的位置 。 ”(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一文中的内容)朱自清依托春景激发内心情感 , 借助想象释怀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