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的组方规律与用药特色( 二 )


 
三、用药务求柔润
小儿稚阴未充 , 体属纯阳 , 在疾病过程中 , 常呈阴虚阳亢 , 而表现为阳热证候 。 因此 , 治疗小儿疾病 , 应时时以顾护阴液为要 。 钱氏力救唐宋以来滥用温燥之品的时弊 , 用药讲究柔润 , 轻清灵动 , 扶助脾胃生生之气 。 如著名的地黄丸 , 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附之温燥 , 而存六味之柔润 , 使温阳之剂而为养阴之方 , 适合小儿阴常不足 , 无烦益火之特点 。 地黄丸对历代医家很有启发 , 如朱丹溪的滋阴大补丸 , 是在地黄丸和还少丹之中加减而成的 。 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 , 王海藏的都气丸、泻肾丸都是地黄丸的类方 。 嗣后 , 明代的薛己承用此方 , 称其为直补真阴之圣药 , 赵养葵极力推崇本方 , 作为补养命门真水之专剂 , 故有人认为钱氏开辟了后世滋阴大法 。 其余如泻白散、导赤散等 , 皆以甘寒柔养之品组方 。 盖泻白、导赤二方 , 均为清热泻火之剂 , 其所以不用苦寒之芩连者 , 是因为芩连易于化燥伤阴 。 再如治小儿气血虚弱夜啼的当归汤 , 治小儿肺阴虚损的阿胶散 , 则又以柔润而不滋腻呆
胃为其特点 。 钱氏使用柔润药物之精纯手法 , 举不胜举 。
 
四、力戒呆补峻补
一小儿“脏腑柔弱 , 易虚易实” 。 不但在感邪患病后 , 邪气易实 , 正气易虚 , 而且用药不慎 , 也易导致虚实之变 。 钱氏据此特点 , 在祛邪务尽的原则一下 , 为求攻不伤正 , 补不滞邪 , 或消补兼施 , 以通为补 , 力戒蛮补妄攻 。 例如小儿肺虚 , 唇色白 , 气粗喘促 , 理当补肺阴 , 然肺为娇脏 , 尤不宜呆补 , 故以阿胶养阴补肺 , 粳米、甘草培土生金 , 而用马兜铃、牛蒡子化痰宣肺 , 方名阿胶散 , 是补中有泻 , 泻中寓补的典范 。 诚如《小儿药证直诀笺正》所曰:“钱氏制阿胶散 , 专补肺阴 , 而用兜铃、牛蒡开宣肺气 , 俾不壅塞 , 是其立法之灵通活泼处 , 与呆笨蛮补者不同 。 ”又如上述地黄丸 , 更以三补三泻为制方之楷模 。 钱氏还明确指出:'“小儿脏腑柔弱 , 不可痛击 。 ”观其所创制的祛邪诸方 , 从不单纯攻邪 , 而常于祛邪方中佐以扶正之品 , 如败毒散 , 本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而制 , 方中以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等以散邪祛湿 , 尤妙在大队表散药中 , 加一味人参以扶正气 , 盖小儿易虚故也 , 正气一足则邪随汗出 , 病可痊愈 。 此方补中兼散 , 邪气不致于滞留;散中带补 , 元气不致耗散 。 其药物配伍 , 颇有理法 , 用于小儿外感表证 , 甚为合拍 , 迄今仍为扶正解表的代表方 。 余如上述导赤散用生地 , 泻白散之用粳米、甘草 , 皆有泻中兼补之义 。
 
五、注意升降气机
钱氏以重视脾胃而闻名 , 处方用药处处顾及脾胃之升降功能 。 治脾病注重升举清阳 , 治胃病重视降其逆气 。 针对小儿胃有虚寒 , 津液亏耗 , 中气下陷等证 , 钱氏创制了白术散 。 盖脾胃虚弱 , 当健脾补中 , 但脾虚吐泻频发 , 乃中阳下陷之征 , 若仅以四君健脾 , 难以取效 , 故加葛根升举清阳 , 藿香、木香悦脾 , 振奋脾胃气机 , 从而使下陷之脾阳得升 , 中气得复 , 则诸证可愈 。 治疗胃虚有热、面赤呕吐等证 , 创制了藿香散 , 方中以麦冬、甘草滋养胃阴而清热 , 半夏降逆而止呕;重用藿香芳香化浊以振中州之气滞 。 此与白术散 , 一升一降 , 前方重脾 , 后方重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