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是如何产生的,观念怎么形成( 七 )



既然原始艺术在人类原始初期是信仰和仪式的一部分, 那么对原始艺术我们无法做到剥离宗教而“独立”研究 。 而且美在这一时期被包容在原始民族的宗教生活之内, 我们就得相信:与其说二者有相互混融的起源, 倒不如说它们自始至终存在着相似性 。 最重要的是, 宗教和审美都立足于对生存死亡的终极关怀;都暂时放弃人的自然生活状态, 进入一种近神似的迷狂状态, 对于自然人生人们应对, 对于近神境界人们沉浸其中 。 原始宗教的这种沉浸, 这种神人交合是利生的, 有影响力的, 从而是巫术的 。

宗教和审美的无分彼此, 同生共观, 应该说是出自它们的天然相似 。 乌格里诺维奇在其《艺术与宗教》一书中写道:

“人们的审美活动与宗教活动还没有‘分道扬镳’, 没有‘自立门户’, 而是在完整的神话仪式综合体中见诸实现 。 可是从审美活动和宗教活动(膜拜活动)在远古时代尚未分家这一事实并不能得出结论说, 这两种活动一种导衍于另一种, 一种派生出另一种 。 ”

这一见解的令人信服之处就在于:宗教和审美彼此都不产生对方, 彼此就是对方 。 “神话仪式综合体”是初民精神文化的一个典型的构成形式 。 马克思也说:“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 。 ”宗教的本质也在于幻想, 仪式就是由幻想支配着的一种行动 。 祭祀亡灵的仪式, 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 都含有在仪式中实现自身愿望的意味 。 特别是人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而试图借助自己想象的力量, 操纵、控制自然秩序的巫术仪式, 更强调人的神秘体验, 它对原始艺术影响最直接 。 流传于世界原始民族中的“射日”型神话(属除祸灭患的英雄神话), 和原始巫仪就是两相确证的 。

当原始人和太阳在生存关系中出现矛盾时(如久旱不雨, 土地干涸, 民不聊生), 人们借助幻想来扩张自己的力量, 降服太阳, 使之听命 。 壮族《特康射太阳》一则神话叙述特康为民除害, 连射11个“毒太阳”;毛难族神话《格射日月》说的是天上九头乌龙精喷射烈焰焦人间, 生灵涂炭, 英雄格爬上九千九百九十九丈高的巴音山顶, 用神箭射落七个乌龙精, 留下两个为日月 。 珞巴族的《九个太阳》神话也具有除灾灭祸的性质 。 射日神话也就流行于台湾中北部高山族地区 。 据说古时天有二日, 涂炭生灵, 高山族先民派出祖孙三代射手, 经过艰难跋涉, 不惜牺牲, 最后将一个太阳射伤, 变成了月亮 。

我国射日神话多流传在农耕、狩猎为主的古代民族中(包括汉族的“羿射日”神话), 神话隐含的内容首先与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类型密切相关, 而神化人物征服太阳的射箭之举, 说明狩猎经济为神话想象提供了前提 。

这类神话, 表现了在原始生产方式状态下人对自然的征服欲 。 在原始宗教中, 以一定仪式表演控制超人力量、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 均可视为巫术 。 按照列维——布留尔的说法可, 只要物我接触, 某一方就可以对另一方渗入影响力, 那么射日就表明了这么一种心态:即对太阳施加所欲加的作用, 就可以控制太阳的热量, 使之由害变利, 恩泽人间 。 这是一种行善巫术(白巫术) 。 我们据此可以判明, “射日神话”可能与求雨巫术中的射日仪式有关 。

射日仪式表演者相信通过内在的力量, 对外物施加控制或绝灭的影响, 那么扩张了自身的力量所发挥的作用, 在表演中形象地程式化为宗教仪式;对神灵鬼域和仪式的神秘阐释即神话, 即原始的语言艺术(如射日神话)则相应产生出来 。 对继续产生神话的现代原始民族文化考察证明, 凡神话都在十分神圣、庄严和神秘的仪式中演唱或诵述, 具有神谕灵验的性质;神话从祭坛走向世俗, 并逐步故事化, 则是审美需要的自觉结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