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是如何产生的,观念怎么形成( 五 )



(二)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从“美”字的含义, 也可以探索到美的产生的一些消息 。 对“美”字的含义曾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

一种解释是大羊为美 。 在《说文解字》中写道:“美, 甘也 。 从羊从大 。 羊在六畜主给膳 。 美与善同意 。 ”所谓“美善同意”, 说明美的事物起初是和实用相结合 。 羊成为美的对象和社会生活中畜牧业的出现是分不开的 。 羊作为驯养的动物是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对于人类来说是可亲的对象 。 羊不仅“主给膳”可充作食物, 而且羊的性格温顺, 是一种惹人喜爱的动物, 特别是羊身上有些形式特征, 如角的对称、毛的卷曲都富有装饰趣味 。 在甲骨文中的“羊”字, 洗练地表现了羊的外部特征, 特别是头部的特征, 从羊角上表现了一种对称的美, 不少甲骨文中的“羊”字就是一些图案化的美丽的羊头 。

另一种解释, 不同意大羊为美的看法, 认为美和羊没有关系, “美”字是表现人的形象 。 “美”字的上半部所表现的是头上的装饰物, 可能是戴的羊角, 也可能是插的羽毛, 有人推测:“象头上戴羽毛装饰物(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饰羽有美观意”(康殷释辑《文字源流浅说》) 。 从美字的初文来看, 是表现一个人头插雉尾正手舞足蹈 。 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从美字体现了美和人体、美和装饰、美和艺术的关系 。 羊大为美还有更深层的意味, 那就是将羊顶于头顶, 表现向神灵献祭, 表明好吃的才是敬神的尤物 。 这说美的产生和早期的信仰不脱干系 。 另外, 羊人相合也多少反映了早期图腾制社会的宗教观念, 意即心灵归向图腾感应, 才能产生美感, 这也进一步证实美起源于原始信仰 。

对于美字的含义, 以及在历史上的演变, 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古代对农作物也有称为美的 。 如孟子曾说:“五谷者, 种之美者也 。 ”这里所说“美”与“善”、“好”同意, 也体现了美与实用的关系 。 因为五谷对人类的物质生活有重要实用价值, 所以才被视为美 。

从以上对美的产生的分析, 说明了以下几点:

1、美产生于劳动 。 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线条、形体等), 在这些感性形式中凝聚着人们的劳动和创造 。 这些形式成为人的智慧、灵巧和力量的标志 。 因此能唤起人们的喜悦而成为美的事物 。 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 美也在不断发展 。 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地了解了自然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 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双手和头脑也越来越发展, 从石器、陶器的发展过程说明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日益丰富地显示出人的本质——自由创造的力量 。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从历史上说, 以有意识的实用观点来看待事物, 往往是先于以审美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 。 ”人类制造工具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中的实用需要, 石器造型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 由粗糙到精细, 从凹凸不平到光滑匀整, 从不规则到逐渐类型化, 这一切演变说明是人们的实用要求推动了工具造型的发展 。 因为它们实用, 而且又体现了人的创造, 人们才喜爱这些事物, 这些事物才具有美的性质 。 在工具造型上的每一个新的进展, 不但体现了实用效能的提高, 才逐渐出现产品的装饰, 并分化出主要为满足审美需要的装饰品 。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 这中间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 例如丁卡族的妇女戴20磅的铁环, 开始也可能不是为了美, 而是为了富的观念才戴的, 其后“富”与美的观念逐渐结合, 才形成了“富”的也就是美的, 所以普列汉诺夫说:“把二十磅的铁环戴在身上的丁卡族妇女, 在自己和别人看来, 较之仅仅戴着两磅重的铁环的时候, 即较为贫穷的时候, 显得更美 。 很明显, 这里问题不在于环子的美, 而在于同它联系在一起的富有的观念 。 ”“勇敢”的观念也是如此 。 在原始民族中动物的皮、爪、牙成为装饰, 正是因为这些东西在“暗示自己的灵巧和有力” 。 原始的图腾崇拜本来也没有美的意思, 只是由于宗教迷信, 其后随着图腾的发展和本民族的强大, 图腾除了作为原始宗教崇拜外, 还有装饰作用, 并逐渐发展到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成为美的形象 。 中国的龙和凤就是如此 。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 就是观念形态虽然在实用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起中间环节的作用 。 但观念形态并不是美的根源 。 观念形态本身也是决定于一定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经济 。 丁卡族之所以把铁环看作美, 虽然和富的观念相联系, 但最终的根源还是在于生活实践已经发展到“铁的世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