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是如何产生的,观念怎么形成( 六 )
4、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 。 在原始社会中各种工具造型的发展, 单从客体本身是无法说明的 。 在历史发展中人类不断改造自然, 物在变, 人也在变, 人与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 正确理解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是探索美的产生的根源的一把钥匙 。
我们所谓的“客体”, 是指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 。 这个对象世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也就是人化的自然 。 反过来又影响主体, 凭着对象的丰富性才发现了人的感觉的丰富性 。 马克思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 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 才产生出来的 。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 ”例如人类在制作石球、纺轮、石珠和钻孔中发展了人对圆的感觉;磨制石器不仅发展了人对光滑、匀整的感觉, 而且发展了面与线的感觉 。 在磨制石器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几何图形的面(如圆形、方形、梯形等)以及面与面相交形成的各种清晰的线(曲线、直线等) 。 从磨制石器上我们看到人类对形式的感觉愈来愈发展 。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与粗糙石器相适应, 人的感觉也是粗糙的感觉 。 在编织劳动中启示人们掌握一些图案的组织方法 。 从彩陶以及后来玉器制作发展了人们对色彩的美感 。 离开了对象就无从说明主体思维、感觉的发展, 同样离开主体也无法说明产品的变化 。 在劳动中人类创造了美, 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 。 人类凭借着这种提高了的审美能力, 又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事物 。 从创造美的对象到提高主体审美能力, 再去创造新的美 。 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使美从低级走向高级发展 。 前面所说的石器、陶器的发展过程, 既是物的发展过程, 也是人的发展过程, 人和物在实践过程中相互影响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 人的实践、自由创造起着决定的作用 。
(三)播种美的祭坛:从原始宗教中看美的产生
宗教与审美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从原始民族对“第二自我”(灵魂)的描述中我们会发现, 那些被我们视为“艺术”的纹身、假面、歌舞、岩画之类, 本身就是宗教文化的一部分 。 这些东西依照文化的惯性在后进民族中, 首先表现了人对“不死”的人文性的补救 。 他们造坟使灵魂有“在家”感, 他们为尸体举行二次葬礼使灵魂有“恋世”感, 他们把图腾画在死者脸上(如美洲西北部印第安人), 希望死者复生, 他们戴上面具送丧(如彝族)表示生死界域的互通, 他们狂舞是为的是产生幻觉, 接通神灵……
可见原始艺术是为了表现另一种实在和另一种生存 。 躯体死亡并不意味着灵魂死亡, 宗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示这种不死感 。 比如, 灵魂常被视为可以外在与人的独立存在, 像珞巴族阿迪人神话所讲的, 害人的精灵“乌洛木”, 其形可能像风, 也可多变, 常作祟于人, 是灵魂的一种非道德化形态(恶灵) 。 它们可变形, 如同梦境和影像 。 这是对死的恐惧而产生的创造力 。 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中曾引述过不少民族把灵魂、精灵叫做“影子”的例子, 这与珞巴族神话是相吻合的 。 这即是说, 具象、类比、象征、比拟等等, 在原始宗教中, 都作用于人对“第二自我”(灵魂)的勾摹, 作用于其间的神秘联系 。
西藏日土乌疆地区发现的“齐吾普”岩画, 绘有背负行囊沿山道侧身行走的小人影身;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把广西武宣县岩壁上刻绘的人叫“仙人影” 。 岩画人物刻绘的特点是采用平面造型的手法, 不考虑透视效果, 同样的姿势反复重叠, 抓住基本形态, 不绘五官, 看上去影影绰绰, 气势较大 。 由于岩画常远离人们出入之所, 常刻绘在一些人迹难至的地方(如“齐吾普”岩画群坐落在离日土近百公里且无路可走的小山谷间), 无疑, 其目的不是为了炫耀和展示, 亦不是为了美, 而是表现“影身”(灵魂)的寓居之处, 有希望他们(亡人)永存之意 。
推荐阅读
- 【花菱草】花菱草是罂粟花吗
- 阴虚的人如何调理,阴虚火旺气血亏虚如何调理
- 如何看走势图3d
- 北京一老一小保险如何办理,北京一老一小保险官方网站
- 循环小数如何化成分数,非纯循环小数如何化成分数
- 如何养花常识,花花养花攻略
- 如何鉴定田黄石,国内最权威的田黄鉴定机构
- 如何消除恐惧心理,强迫思维都是慢慢自愈
- 行李箱的密码如何重置,拉杆箱密码锁如何重置
- 如何判断百香果坏了,百香果切开流水了是不是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