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太极拳接手之艺与劲 弓子、闷劲、松紧-回忆师爷讲太极

笔者十六七岁初学拳 , 拜了两位老师 , 都是姚馥春先生的再传弟子 , 那时练拳还能经常得到师爷汪广生先生的指点 。 师爷除给我们纠正动作和找劲外 , 还经常讲些拳理 , 要求我们规矩练拳 , 动作要轻慢圆匀 , 呼吸要深长匀静 , 手眼身法步要处处协调 , 无论打拳交手时要处处不离“弓子” , 要时时“闷住劲” , 不仅要有高度的松 , 还要有高度的紧 , 高度的松紧能练出“机灵劲” , 如果练拳时要领掌握不好 , 就会“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等许许多多拳理 。 现在想起来 , “处处不离弓子”和“闷住劲”及“高度松紧”寓意最深 , 总的要求都是在讲整和活 , 道出了拳学的实质核心内容 。 师爷虽离世多年 , 但当年的教诲令我至今难忘 。 现就笔者师爷讲的中的“弓子”和“闷劲”及“松紧”的含义微作阐述 , 与同好共研 。 一、处处不离弓子 。 所谓“弓子”乃是弓箭之弓 , 取其形用其意 。 所以拳中有“身备五弓”和“三弓”之说 。 “弓子”的比喻乃是恰到好处 , 形象地阐释了拳论中“似松非松”的论述 , 道出了拳的不松不软 , 不硬不僵 , 活而不滞的弹性和韧性的特性 。 也就是说 , 拳必须具备弹性的撑合力 , 只有弹性力上身才能称之为 。 这种弹性的撑合力是拳的基础和根本 , 也就是太极拳的“拥劲” 。 太极拳若没有弹性力就没有“弓子”可言 , 没有弓子也就不会有拥劲之功 。 太极拳没有“掤劲”非软懈则僵硬 , 终不能人太极拳之道 。 那么怎么才能练出太极拳中所要求的“弓子”呢?一是开肩 , 二是拔身 , 三是坐胯 。 也就是拳论所说的:含胸拔背 , 沉肩坠肘 , 提裆塞尾 , 虚灵顶劲 。 所谓“弓子” , 关键是要开肩 , 肩不开永不为弓 。 有人说要制五弓先备身弓 , 实谬矣!殊不知臂为身之门户 , 开门闭户臂弓最难成 , 臂弓难就在定式容易 , 动式难求 , 不动则有 , 动身便无 , 所以说 , 只有臂弓备方能身弓成 , 身弓成而腿弓俱 , 四弓俱则“五弓”备 。 身弓运而四弓随 , “五弓”总归一弓 , 腰运身随 , 肢动腰合 , 上下相随 , 臂弓动而脚劲起 , 周身相贯 , 正如老师常说的“沉肩坠肘力量到手” 。 正确的“五弓”间架须要做到:肩开臂沉撑 , 身拔腰拉伸 , 坐胯膝坚挺 。 总的要求是:尾闾中正神贯顶 , 头领足蹬中间空 , 两肩松沉臂圆撑 。 具备上述要求 , 则“五弓”备矣 。 二、时时闷住劲 。 所谓“闷住劲”不是较劲 , 而是合住劲 , 就是周身一家 , 内外合一 , 一气贯穿 , 也即所谓的“内外三合” 。 拳者只有闷住劲才能在打拳和推手中不断劲、不丢劲 , 才能做到五弓合一而形不散 , 动则俱动 , 静则俱静 , 劲由内换 , 身步合一 , 形神合一 , 上下相随 , 触之即应 , 稳如泰山 , 动转自如 , 才能真正做到所谓的“沾、粘、连、随” 。 否则只是空谈 。 若要得“闷劲”功夫 , 务要做到整体撑合 , 争拔拧裹 , 慢动细悟 , 切不可快 , 快则成滑拳 , 滑而不悟 , 所谓“闷劲”务须慢中求取 。 闷住劲不仅要闷住自己的劲 , 交手时还要闷住对方的劲 , 要闷中随、闷中化、闷中打 。 即在与对方交手时 , 用己身的整体的协调的中正之劲闷住对方的劲 , 控制其重心变化 , 使其有劲难出 , 自能我顺人背 , 进退自如 , 快慢如意 , 得机得势 , 攻防兼备 。 三、高度松高度紧 。 松紧是人体运动的枢纽 , 也是阴阳转换的核心 , 离开松紧人不可能产生任何运动 。 阴阳转换即是能量的转换 , :意之所动形之所趋 , 松紧惟意所调 , 以意调形 , 谓之“拳秘” 。 练太极拳不明松紧 , 即不明阴阳之变 , 终难入太极拳真功之道 。 “松紧”二字讲起来谁都能够明白 , 但要做好并非易事 。 平时怎么说怎么明白 , 怎么做怎么如意 , 练拳时行云流水 , 飘然若仙 , 很是潇洒 , 推手时两人谁也不用力 , 你柔我也柔 , 协调随和 , 配合默契 , 绝妙无伦 , 松柔得很 , 却忽视了紧和刚 , 一旦交手 , 境界迥然 , 则大相径庭 , 松成了软 , 紧成了硬 , 软硬不和自变僵 , 即软也僵硬也僵 。 何以至此?关键还是方法问题 , 平日练拳只知松柔 , 一味地松柔 , 而不知松要撑 , 撑还要沉 , 要松中有紧 , 紧中有松 , 使松柔失去了筋骨 。 拳中所谓的“松紧” , 就是要又松又紧 , 不松不紧 , 松不能离开紧 , 紧也不能离开松 , 即松紧不二 , 松紧不离 , 松紧本是一根绳 , 紧在两头松在中 , 松紧紧松不离中——似松非松 。 只有似松非松 , 才能松紧如意 , 变化自如 , 渐瞬随意 。 松紧训练 , 主要是掌握松紧的空间和时间的频律及频率变化 , 即松紧的频度和幅度 。 松紧的时间越短 , 松紧的频率越快;松紧的空间越大 , 松紧产生的能量越大;松紧变化越瞬 , 能量释放的效果越佳 , 即打击速度越快 , 打击的力度也越大 , 化解的能力也就越强 。 所谓高度的松 , 高度的紧 , 就是要松到家紧到位 , 也就是说 , 要“加大松紧的空间和缩短松紧的时间” , 也可以说是“瞬间的大松大紧”而非一味地“大松大柔” 。 技击中能量得以有效发挥的根本问题是“松紧瞬变” , 松则全身皆要松透 , 紧则要全部紧到极点 , 而不能半松半紧 , 要松在自己身上 , 紧在对方身上 , 使力量透达无滞 。 平时训练 , 不仅要做到松中有紧 , 紧中有松 , 似松非松 , 似紧非紧 , 更要瞬松瞬紧 , 任意松紧 , 随意松紧 , 还要渐瞬突变 。 松紧训练 , 实际上就是内在劲力变化的训练 , 松紧的应用务要与螺旋弧线的运动高度融合 , 瞬间松紧变化所产生的内劲 , 犹如爆炸之烈 , 更如震动棒和电锤一样之做功 , 软也进硬也进 , 软也打硬也打 , 不受外界环境限制 , 进退化打由已不由人 。 太极拳真功之修炼 , 惟明松紧而知阴阳 , 渐松渐紧力如山 , 瞬松瞬紧炸力崩 , 渐瞬松紧鬼神惊而敌不防 , 所以说 , 太极拳练真功惟松紧之变 , 而不是一味地松和一味地柔 , 松柔只是基础和外表 , 而其内涵却是“极坚刚”和“无坚不摧” 。 拳者不能不明此理 , 练松不能不练紧 , 练柔不能不练刚 , 刚柔只是松紧变 , 若能在不失自然撑合的基础上做到“瞬间高度松紧”和“松紧渐瞬突变” , 便能直入太极拳的真功之道 , 自得“棉里藏针 , 棉里裹铁”真功之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