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弹出”练习 关于“先想后做”( 二 )


仅以“缩”字为例 , 孙禄堂先生在“右通臂掌”中 , 是这样描述的:“……两肩里根并两胯里根亦同时极力虚空着往里收缩 , 收缩之理 , 喻地之四围皆高 , 当中有一无底深穴 , 四面之水 , 皆收缩于穴中之意” 。 这是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呀 。 试想 , 习练者 , 如能精神专注 , 用心体悟、怎能不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中 , 加深对太极拳“阴非道、阳非道 , 道在阴阳之间”的理解与体悟呢?!
吴图南老师认为:“太极拳的奥妙就是一切以意为之 。 能如是 , 则将体会到其大无外 , 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 , 卷之藏于密;大小由之之乐趣 。 其变化犹如孙悟空的金箍棒 , 说大可以是定海神针 , 说小可以比绣花针还小能放进耳朵眼里去” 。 这些既是无形无象地地道道的真功夫 , 又是通过看不见摸不着无形的“假想” , 年复一年 , 日复一日刻苦修练出来的 。 因此吴老曾说:“要想修炼出太极拳的上乘功夫 , 必须有万夫不挡的勇气 , 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脱胎换骨的精神 。 总之 , 非有夙慧而不能得” 。


【“主动弹出”练习 关于“先想后做”】“太极推手不能进行对抗比赛 , 但可以进行表演” , 是“师生间的游戏”:还明确提出 , 这种表演“不是为了表演而准备” , 而是演示了“平时的一种练习 , 也可以说是一种功夫” 。 编者以为 , 在最近“闫芳式”太极推手出现目受到一边倒的批评之时 , 能见到这种说法很有意思 , 如果大家再认真读一读本文关于这种“太极推手”有什么功用的论述 , 就更有意思了 。
太极推手不能进行对抗比赛 , 但可以进行表演 。 可以表演出丝丝入扣的沾连粘随不丢不顶 , 可以表演出“召之即来 , 挥之即去”的冲奇 。 这样的表演 , 老师的水平要高 , 学生的水平同样要高 。 天下第一高手无法与不懂推手的人表演 , 无法与水平不高的推手者表演 , 也无法与水平很高 , 但没有经过配合演练的人表演 。 太极推手表演是“师生问的游戏” 。 表演时 , 学生上下连贯 , 周身形成整劲 , 主动“送上门”让老师的劲力直贯足底 , 被绵绵弹出 。 不过 , 这种“送上门”“主动反弹而出”的本领不是为了表演而准备 , 它本来就是平时的一种练习 , 也可以说是一种功夫 。 表演只是平时练习的夸张而已 。 这种在老师的手里“召之即来 , 挥之即去”主动反弹、丝丝入扣的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练习 , 有什么功用呢?
身手反弹调节距离
实战搏击 , 掌控距离这一方 , 要速度有速度 , 要力量有力量 , 可以有力打无力 , 快打慢 。 散手、拳击、摔跤等武术对抗 , 全都是掌控了距离就掌控了比赛 。 掌控、调节彼此问的距离 , 不都是靠进身来完成 , 很多时候是通过退身来完成 。 推手对抗时的退身往往是通过身手向后反弹来完成的 。 虽身手向后反弹 , 但仍保持肢体接触 , 保持对对手的劲力控制 。 身手向后反弹 , 腾出一个空间 , 使自己处于最佳的发力状态 。 从走弧线瞬间改变角度 , 到或进身或退身腾出空间调节距离 , 再发力 , 一气呵成 , 时间极为短暂 。 腾出的空间有大有小 , 小的时候 , 外观看不出 。
身手反弹跳出圈外
散手、拳击 , 当处于危险之时 , 为避遭重力击打 , 往往要跳出圈子 。 推手对抗也有类似情况 , 处于危险之时 , 如不及时整体退出 , 会被打倒或被反关节擒拿 。 推手对抗的退出不同于散手、拳击的退出 , 它的退出是身手反弹 。 向对方施一爆发力 , 借助反作用力 , 把自身弹m离开对手 。 绝大多数情况 , 反弹时仍保持肢体接触 。 反弹用得是慢中快的惰性力 , 既安全的稳稳的弹出己身 , 又破坏、阻滞对方下一步动作 , 是破坏性、压迫性防守 , 是攻守寓一的侵略性防守 , 是以退为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