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练功神效 疏通经络排病气 练功入静层次与功象

入静,是在意念集中锻炼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气功练功状态 。 特别是在静功类功法锻炼中,一般都要求达到入静,气功入门 。
“入静”这一名词已在医疗气功学术界通用 。 它原是道家术语,《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胡三省注:“道家所谓入静,即禅家入定(指入于禅定)而稍异 。 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私无营,冀以接天神 。 ”儒家入静则指静坐,如《大学》理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这里说的是儒家对入静的要求和应用 。 其他如医、武、释、俗家,对入静各有自己的要求,这是因为他们修炼的目的各有不同 。
而当代人,对入静的认识,还未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 。 大多数人认为入静是指练功杂念相对减少,对内外刺激因子反应减弱,思维活动单一化而言 。 有些人则是从入静状态的机制上来认识,认为入静是通过练功达到的清醒而低思维、低反应性的特殊状态 。 其实质大概是在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发系统的兴奋占优势的情况下,大脑皮层逐步加深的抑制过程 。 这种兴奋与抑制统一的特殊状态可能是一种反复自我诱发而建立的特殊复合条件反射 。
“入”是进入,“静”是安静 。 功中入静就是把散乱的思维活动,通过特定的手段如姿势调整、呼吸变换、默念字句、意守丹田、目观鼻准等,使机体放松,杂乱的思维活动相对减少,最终达到入静,使人体内产生一种特殊的生理效应而达到医疗保健、延年益寿、陶冶情操和涵养道德的目的 。 这点已为古今练功家所证实 。
在临床应用中发现,由于选择功法的不同和修炼时间的长短不同,入静的快慢、深浅,也就是入静的层次也不尽相同 。 虽然这种入静指的是精神活动的寄托所在以及守住与否,目前没有统一指标,但从古今练功家的经验和临床实践来看,气功入静的深浅、层次与功效有密切关系 。 入静快见效快,入静深疗效高,不入静则疗效差,或无效,杂念多则容易出现副作用甚或导致“走火入魔”的偏差,严重的可加重病情等 。
一般来说,入静是在掌握练功的质量比较好的情况下出现的,是通过练功实践得来的 。 它是在有意识的锻炼中,而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 。 由于每个练功者的情况不同,选择的功法有所不同,修练的时间长短不同,入静的快慢、深浅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提示一个人静层次的问题 。
怎样才算入静,层次如何划分,各家认识不一,有二层、三层、五层等分级法 。 医疗气功的入静分层法,我认为以三级分层法较为适宜,易于掌握和应用 。 下面介绍三级“入静分层和思维与功象”列表:

入静层次
思维与功象

初级入静的思维与功象
过渡:能初步切断杂念 。 时有杂念袭来,心律不齐,有眨眼动作,呼吸有时急促意守较难 。

1.能基本控制意念,可勉强守住丹田,有默念活动,但不散乱,功时不长,偶有心律不齐,呼吸比较平稳 。
2.不默念也能安静,思维不乱而轻松,功时稍长 。
3.意守达到似有似无,绵绵若存,思维尚存,但茫漠不分轮廓,功时较长,呼吸平稳 。
中级入静的思维与功象

1.思维近似终止,练功者的身、息、心似乎不存在于空间,心律整齐、缓慢 。
2.功中先后出现各种练功反应,如所谓“八触”,“十六景”等 。
3.各种感觉“八触”先后消失,只有轻微思维存在,完全入静 。 基础代谢趋于降低 。 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境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