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守下丹田的奥秘 多练气功可活血化瘀

腰突症即腰椎间盘突出症 , 此疾病多见于20—45岁的青壮年 , 男性发病率比女性大得多 。 是由于椎间盘的退变、损伤和纤维破裂 , 使髓核组织从破裂的纤维环处向后外侧或正后方突出 , 压迫脊神经部或马尾神经 , 产生下腰部疼痛和下肢的坐骨神经痛 。

诊断方法
1.视诊 。 患者暴露腰背部 , 气功师仔细观察棘突连线和自然弧度 , 重点是:腰椎有无侧突 , 如有 , 突向何方?腰椎生理弧度有无改变?可令患者前俯后仰左右弯腰 , 以辩别腰椎选择性运动功能障碍出现在何处 。
2.触诊 。 患者俯卧 , 气功师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尖带气沿患者脊椎两侧自上而下检查 , 可发现患者腰椎棘旁的压痛点和骶棘肌的痉挛处 。 同时 , 可辅以屈颈、压颈、仰卧挺腹、直腿抬高等试验 , 来鉴别腰突症和其它腰腿痛病 。
气功可以治疗腰突症
3.X线、CT检查(略) 。

 气功治疗
1.导气令松 , 患者仰卧 , 气功师一手用劳宫穴向患者百会贯气 , 另一手向关元、气海布气;然后 , 双手在患者涌泉处向外引出邪气 。 不出数分钟 , 患者肌体即初步放松 , 疼痛便可缓解 , 为进一步治疗打下了良好基础 。
2.气针止痛 。 患者俯卧 , 气功师选择28号或30号1.5寸—2.5寸的毫针 , 分别在肾俞、气俞、腰3—5夹脊、次髎、秩边、环跳、阿是穴和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阳交、悬钟、三阴交(每次选取4—6穴)进针 。 留针期间 , 用指尖或掌心向 。 针尾补气 , 使针感进一步下传 。 针毕 。 患者痛感顿失 。
3.练功康复 。 为了巩固气功治疗的效果 , 患者最好每天早晚多做一次气功锻炼 , 每次约15分钟 , 功法以道家秘传回春功中的“仰采天阳” , “俯撮地阴”和“温肾养精”等为宜 。


 4.气推复位 。 患者坐方凳上 , 外阴部悬空 , 身体略前倾 。 气功师半蹲在患者面前一手拇指用内劲顶住患者腰后突出物外侧(务必准确) , 一手穿过患者腋下按住另一侧肩部 , 令患者作深呼吸 。
在呼尽将吸之瞬间 , 按生理解剖方向旋转复位 , 力度须适中 , 此时常可听到“格”的响声(但不可追求) , 表明突出物已经(或者部分)复位 , 患者顿感轻松许多 。
5.气摩活血 。 患者仍俯卧 , 双手背伸 , 胸前、股前加垫薄枕头 , 使腹部腾空 , 气功师选用拇指带气点摩肾俞、大肠俞、居髎、环跳、承扶、殷门 , 委 中、承山、天应等穴 , 直至患者感到腰臀部一片热麻为止 , 然后用一个掌心紧按住患者的长强穴 , 向督脉送气 , 患者即可感到似有一股暖流自下而上从椎管中通过 。
最后将右手叠在左手上 , 用震颤布气法(按摩中的震颤法与气功中的布气法的有机结合)在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及附近发功 , 能有效地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


我们先看下丹田的生理解剖位置 。 下丹田这个体腔的分层空间 , 左右是输尿管;左右偏上是肾脏和肾上腺;再往上 , 左上方是胃和脾 , 右上方是肝和胆;正下方是小肠;再往下是膀胱;膀胱再下则是睾丸和附睾;下丹田体腔的平衡位是横结肠 , 脐上一点是胰脏 , 左下方是降结肠 , 右下方是升结肠 , 十二指肠在此窍穴的右方纵穿而过;再往前的分层空间是动脉和静脉的分叉处 , 下丹田的后分层空间是太阳神经丛及性腺神经的部位;最后面的分层空间正对位是腰椎骨 , 下部则是骨盆 。


由于它所处的特殊的生理解剖位置 , 使意守下丹田有助于全身各部位、各层次的相互内部联系 , 能促使全身各部位协同动作 , 从而大大激发了生命力 。 人体下腹部是太阳神经丛及性腺神经的部位 , 人体许多植物神经集中在太阳神经丛中 。 意守下丹田必然引起腹部神经的活跃 , 腹至近腰部毛细血管也将随之活跃 , 而且很快会吸收神经末梢中的废物 , 经肝、肾、大肠排出体外 。 这对人体具有重要意义 。 又因此部位在生理上与肾、胰、肝、延髓均有植物神经联系 , 性腺还与脑垂体发生连锁性的条件反射 , 活跃性腺功能 , 又能反馈到下丘脑的植物神经中枢 , 故可增进植物神经功能 。 下丹田附近有肾腺、性腺等内分泌体 。 所以意守下丹田可强化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 特别是性腺受到良性激惹 , 精液充盈 , 功能增强 , 增加人体代谢、免疫能力以及应急应变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