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养泥鳅,家里养泥鳅会自行繁殖吗( 四 )


三、科学配食 , 定时定量投喂不可忽视 
养殖泥鳅在放苗种时 , 常因规格不齐 , 大小不一 , 喂养的食量也自然是不一样的 , 而且差别很明显 。 如规格在300尾/斤的 , 最初一周日喂食量占泥鳅体重的5‰;规格在200尾/斤的 , 最初一周日喂食量占泥鳅体重的6‰ , 但蛋白质的含量要求高些 , 一般在34个蛋白含量 。
然后 , 又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 , 逐步调整投喂量 , 如5—6月日投食量为泥鳅体重的3%—4% , 7—8月日投食量为泥鳅体重的6%—8% , 9—10月日投食量为泥鳅体重的4%—5% 。
同时在不同的养殖阶段对饵料的蛋白含量要求不一样 , 养殖前段要求蛋白含量34% , 中后期要求蛋白含量保持在32% , 若蛋白含量低了 , 对泥鳅的生长是不利的 。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 , 在自然条件下 , 幼小阶段 , 以浮游生物为主;中后期 , 虽吃一些植物 , 但以植物的须根和腐植物为主 。
因此 , 科学配食 , 定时定量投喂不可忽视 , 掌握泥鳅不同阶段的食性和食量 , 是科学定量的前提 , 同时还要根据养殖泥鳅人工驯养的特点及季节、气温、水温的变化 , 合理确定日投食的时间段 , 喂食的时间段应具有相对稳定性 , 一般情况下调整幅度不宜过大 。
四、病害防治不可忽视 
防病治病是水产养殖全过程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 千万不可忽视、更不可麻痹大意 。 对养殖泥鳅的病虫害预防要有针对性:一是细菌性疾病 , 一般20天左右预防一次为宜 。 二是寄生虫疾病 , 一般25天预防一次为宜 。 三是营养性疾病 , 一月一次预防为宜 。 营养性疾病的防治 , 重点在保肝护胆 , 增强体质 。
参考资料:


怎么养泥鳅 饲养方式:
1、池塘养鳅池塘养殖成鳅 , 是适合于大规模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 。 目前 , 主要有单养和混养两种 。
2、稻田养鳅 , 稻田养成鳅的意义稻田养成鳅是一项具有发展前途的事业 。
3、池沼养成鳅 , 池沼中不便栽种其他农作物 , 但水草及水生动物较丰富 , 有利于养泥鳅 。
4、洼地、水凼、坑塘养鳅农村闲散的洼地、水凼、坑塘等 , 地块小而且分散 , 却因水质肥 , 易管理 , 成为泥鳅良好的栖息环境 。
5、流水养鳅 , 网栏流水养鳅水源丰富、水流不断、场地狭窄的溪流、河沟 , 可利用起来养泥鳅 。 方法是在上、下设网或栅栏;或者用网或栅栏围圈起来 , 使水流通过 , 但又防止泥鳅逃跑 。
6、缸、坛、罐及塑料盒养鳅在较大的缸、坛、罐及塑料盒内铺设约20厘米塘泥 , 掺杂有机肥(最好是鸡、鸭粪)和碎草 , 待发酵后注入净水 , 每平方米可放3~5厘米规格的鳅种30尾左右 。 特别要注意的是投饵量和水质变化 , 用0 。 5~1厘米的橡皮管接新鲜水放入底部 , 每天加注部分新鲜水 。 上面或开口 , 或直接溢出部分陈水 , 以保证水质活爽 。
想要在池塘里养泥鳅 要怎么养 家庭养泥鳅

泥鳅属温水性鱼类 , 生活在15—30℃范围内 , 最适24—27℃的水温范围 , 农家建池养泥鳅 , 投资少 , 收益快 , 简单易行 。

一、建池:在房前屋后 , 庭院周围 , 选择有水源、避风向阳的地方建池 。 池子一般由砖、石砌成 , 池深在1米左右为宜 , 池子砌好后 , 用水泥抹平 , 待干后放进肥泥0?5尺 , 注入清水1尺 , 即可放种 。

二、放种:池子砌好后 , 按每平方米放1—1?5斤计算投放鳅苗 。 苗可到市场上去购买或自己繁殖、捕捉;不管怎样 , 都应选择体壮无伤 , 大小均匀的鳅苗投放 , 并按三雌一雄的比例搭配 。 雌雄的鉴别方法 , 可观其外表:雄的头尖 , 胸鳍窄长 , 身体与尾端一样粗细 , 尾尖上翘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雌的头呈椭圆平型 。 雌鳅的产卵力极强 , 一条雌鳅初夏至初秋能产4000粒以上的卵 , 一般年产2—3次 , 产卵万粒以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