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怎样学好易经,一般人不要学易经( 三 )



孔子在《论语》开头的“学而篇”, 首先讲到了学习的三种途径 。 而对于这三种学习的途径:“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从字面上来解释孔子的学习择告, 没有进入孔子的思维 境界 。 首先孔子提到的“学”不是现在学习的学, 这个“学”指的是智慧、学问、知 识;后面的“习”才是学习 。 我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学问、知识是需要时刻 去学习、并去实践的, 这么简单的道理不用我说大家也应该知道(这里因为有很多的人恭维孔子如何如何, 孔子说, 我学问髙, 知识多, 不是天生的, 是日积月累的学习, 加以实践而来) 。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并相互印证所学, 这是件很高兴的事 情 。 别人不了解你, 你不应该愠怒, 而应该谦虚地听取别人的见解, 这才是君子的作 风!三种学习的方法, 一是时刻学习, 知识在于积累 。 二是交流, 同行之间多交流 。 三是不要自大, 不要忘了向别人学习 。 实际上这表明了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和向上的途 径 。 如果我们学习命理能够做到这一点, 时时学习, 相互交流, 不保守, 大家敞开心 扉交流, 那么, 我们的收获肯定会很大 。

我们再看看孔子的学生曾子, 在儒家的代表作《大学》中提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 物有本末, 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 这里我们不再深研原文, 只想告诉大家从知一止一定一静一安一虑一得, 即所谓的七 证, 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知道事物的本末、始终、先后, 最后达到“道” 的最高境界 。 那么学习命理, 我们必须从《易经》的原点学起, 知道命理的原点是什 么?只有这样才能近乎“道”, 才能真正进入这个大门(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介绍命理 学的真谛是什么) 。

宋代大慧杲禅师, 在他编著的《禅林宝训》一节中, 有位明教禅师提到:“圣贤之学, 固非一曰之具, 曰不足, 继之以夜, 积之岁月, 自然可成 。 故曰:“学以聚之, 问以辩之 。 ”斯言学非辩问, 无以发明 。 今学者所至, 罕有发一言问辩于人者, 不知将何 以裨助性地, 成日新之益乎?”明教禅师说:“圣贤的学问修养, 不是一日学会的, 而 是夜以继日, 焚裔继晷,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自然可以成就圣贤的学问修养 。 正如 《易经?乾卦》所说:‘学以聚之, 问以辩之 。 ’假若人们不踏实务学, 则没有办法融会 贯通, 自己也无法从中受益 。 人们若只学而不问则无法辨别众理, 分清精粗本未 。 此 言与孔子的假若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 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 问 题仍然迷惑不解, 何其相似!因此学习若不辩问, 没有办法解除疑惑, 发明性地 。 然 而现在的学者很少有向人请教辩论的, 不知他们如何能发明性地, 而使自己的学问修 养日新月异的呢? ” 。

这里提示大家, 禅宗的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 我们先把一些易学的基础掌握, 先放下自己所谓的正确见解, 来深悟宇宙的真理, 一定可以达到很髙的境界 。 在《易经.系辞》中说“《易》无思也, 无为也,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讲的是什么?就是易学修养的最高境界, 禅学可以说也是从这里起步的 。 必须先要放 下自己的髙傲和自满, 才能让自己进人“无思、无为”的境界 。 只有这时, 你才会萌 发智慧, 真正妙悟“天地人”三元之“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