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的一点是“读” 。 “读”是感的基础 , “感”是由“读”而生 。
只有认真的读书 , 弄懂难点疑点 , 理清文章的思路 , 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 , 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 , 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 , 才能真有所“感” 。 所以 , 要写读后感 , 首先要弄懂原作 。
其次要认真思考 。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 。
要写实感 , 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 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 , 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 , 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 , 避免脱离原作 , 东拉西扯 , 离开中心太远 。
所以 , 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 , 结合历史的经验 , 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 , 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 , 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 , 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 , 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 , 反对些什么 , 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 , 并把它条理化 , 系统化 , 理论化 。 总之 , 想的深入 , 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
第三 , 要抓住重点 。 读完一篇(部)作品 , 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 , 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 。
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 , 不是书评 , 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 。 因此 , 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 , 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 , 文章散乱 , 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 , 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 , 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 , 也可以用《读***有感》 。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 , 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 你的感受可能很多 , 如果面面俱 。
2.急求:人教版十二册匆匆教后反思,人教版十册养花的教后反思朱自清的《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 这诗歌般的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足迹 , 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 , 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 , 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
全文语言优美、内容趣味性强 , 运用了大量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 语言生动具体 。 对于这样的一篇课文 , 我进行教学设计时实在不敢“匆匆” , 因而也就有几点可喜的收获:一、创设情境 , 积蓄情感 。
课一开始 , 我就引导背诵刚学的《长歌行》 , 并让学生谈感受 , 激发学生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的情感 。 然后出示朱自清的相片及二十四岁时写这篇文章前的一段话 , 让学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已经意识到时光悄然逝去而自己却无所作为 , 决心珍惜时间 , 才写下了这篇《匆匆》 。
在此基础上 , 又播放《匆匆》的配乐范读 , 舒缓而悠扬的音乐 , 如泣如诉的朗读 , 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 , 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淡淡忧伤与无奈中 。 二、反复诵读 , 积淀感悟朱自清先生说 , “文章的成功 , 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 ”
这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 , 一是语言的优美 , 二是情感的浓厚 。 引导学生深入地读 , 富有个性地悟 , 开放地谈 , 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 , 倾听作者的彷徨 , 倾听作者的无奈 , 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 。
深入地读 , 是把心放到文章的内容中去 , 边读边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 , 再读 , 力求读得有情 , 有趣 , 有自己的思考 。 富个性地悟 , 是学生结合个人的经历 , 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