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 , 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 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 岸英奔赴朝鲜时 , 他因为工作繁忙 , 未能见上一面 , 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 , 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 。 然而 , 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 。
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 , 我当然很悲痛 , 可是 , 战争嘛 , 总是要死人的 。 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 , 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 , 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 ”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 ,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 那神情分明在说 , 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 , 右手指指写字台 , 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
第二天早上 , 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 。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 , 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 , 何须马革裹尸还 。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二十七课 。 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 , 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 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 , 超人的胸怀 。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 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 , 而金日成主席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 , 面对这两种抉择 , 毛泽东的矛盾心理 , 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
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 , 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 , 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 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 , 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 , 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 , 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
意思是:世界很大 , 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 , 倒不必考虑用马革将遗体运回国 。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 , 白铁无辜铸佞臣 。 ”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 。 本对联意思是上联青山真是有幸 , 岳飞的忠骨埋在这里 。 下联白铁有什么罪呢?却用来铸造佞臣秦桧的像!
何须马革裹尸还 , 是出自徐锡麟的《出塞》“只解沙场为国死 , 何须马革裹尸还 。 ”
文章插图
《出塞》
清代 徐锡麟
原文:
军歌应唱大刀环 , 誓灭胡奴出玉关 。
只解沙场为国死 , 何须马革裹尸还 。
译文: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 , 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 , 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0课 。 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 , 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 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 , 超人的胸怀 。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 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
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 , 而金日成主席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 , 面对这两种抉择 , 毛泽东的矛盾心理 , 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 , 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 , 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
推荐阅读
- 好女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处处为自己考虑
- 广西苍梧:绿水青山鱼米之乡美如画
- 人生如白驹过隙,有得有失,何惧何惜
- 浮梁县以“青山绿水”铸“天然氧吧”促林农增收
- 【教育】青山不老主要内容 内容介绍
- 人生只有学会平淡从容,才能感受到生活里的阳光处处
- 宁津县中医院:本草园内春耕忙 处处泥土飘药香
- 峄城让绿水青山变为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 生活处处充满奇迹,只要你相信,就一定能实现
- 生活处处有快乐,让我们一起寻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