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 )“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策略与经验”专辑发布( 二 )


第一篇文章
快速、持续地围堵新冠肺炎是可以实现且值得的:对当前和未来大流行应对的启示
创新的技术和组织方法可以克服“围堵”措施在可行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和灵活性等方面面临的重要挑战 , 应将“围堵”作为未来大流行的首选应对策略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团队:陈秋兰 , Lance Rodewald , 赖圣杰 , 高福)
针对新冠肺炎能否实现早期快速围堵(containment)并持续遏制其传播一直存在争议 。围堵策略是以阻断SARS-CoV-2传播为目标 , 其核心的非药物干预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 NPIs)包括病例的主动发现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隔离、旅行限制、以及戴口罩、洗手等加强个人卫生防护等措施 。在大流行的早期 , 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采取了围堵策略 , 成功遏制了SARS-CoV-2的本土传播 , 表明在暴发早期阶段仅使用NPIs就可阻断具有大流行潜力的新发病原体的传播 。中国在首次实现本土新冠病毒传播阻断后 , 仍然坚持动态清零的策略(zero COVID-19) 。此阶段 , 中国仍然采取积极的病例发现和管理政策 , 并基于风险评估 , 对中高风险地区 , 精准地采取旅行限制、大规模PCR筛查等措施 。同时 , 开展入境人员COVID-19筛查和集中隔离检疫措施 ,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输入性疫情的数量;并建立基于PCR检测的高度敏感的监测系统 , 包括对口岸人员、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常规开展筛查 。中国采用手机定位等技术手段和多部门联合防控的方式 ,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接追踪 , 并通过网格化的社区管理方式落实各项防疫措施 , 取得了切实的效果 。中国的经验证明 , 在大流行早期阶段采取围堵策略是可以实现的 , 而且是值得的 , 创新的技术和组织方法可以克服围堵措施在可行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和灵活性等方面面临的重要挑战 。与缓疫(mitigation)策略相比 , 快速围堵策略的健康成本更低 , 有助于大流行期间社会经济活动的快速复苏和正常运行 。在应对未来具有导致大流行潜力且可能造成严重健康负担的新病原体时 , 应努力尝试将围堵策略作为首选的初始应对策略 。
第二篇文章
传统公共卫生措施在控制新发传染病中的重要性
相比疫苗和新药研发 , 公共卫生措施仍然是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和新发传染病的最佳工具 。
(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 唐金陵 , 北京大学 李立明)
科学的巨大成功造就了一种“新比旧好”的文化 。然而 , 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这些新技术的情况下 , 中国仅仅依靠传统的公共卫生措施 , 成功地扼制住了新冠疫情 , 同时也为新冠疫苗和药物开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可以断定 , 当下一个新发传染病出现时 , 正确的行动策略将依然如此 。中国的经验也证明 , 在核酸检测、移动通讯等新技术的辅助下 , 我们甚至完全可以在暴发初期彻底消灭一个高度传染性的新发传染病 。这是改写传染病历史的里程碑事件 , 对人类应对未来新发传染病流行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可以也应极尽全力把新发传染病消灭在萌芽、消灭在局部 。这么做 , 局部代价可能很大 , 但如果不这么做 , 对全世界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这一次很多国家没有做到这一点 , 致使新冠疫情至今已造成2.5亿人感染和500万人死亡 , 代价是巨大的 , 显而易见的 。但是 , 未来要成功做到这一点 , 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决心 , 也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另外 , 中国防控新冠疫情的经验还点明了一个重要医学命题:医学需要的是适宜技术 , 而不是越新越好 , 也不是越复杂越好 。为此 , 文章还列举了大量其他方面的事实来说明 , 盲目拥抱新技术有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 并再一次强调医学技术评估和循证医学的重要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