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什么 得了带状疱疹如何去医治呢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 。感染后病毒持久地潜伏在相应神经元中,并在诱因的作用下被激活,侵犯神经节发生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传播到皮肤,引起复发性感染,在皮肤上产生特有的节段性水疱 。其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好发于老年人,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

带状疱疹是什么 得了带状疱疹如何去医治呢

文章插图
临床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知:
临床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致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有两种途径,一是原发性感染,二是复发性感染 。
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儿童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传播的最可能途径是呼吸道,随后在一定部位进行复制,而后病毒接种在网状内皮系统,并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继而出现水痘 。
间歇性的病毒血症与皮疹分批出现一致,病后1~4日血液中开始出现抗体,病毒血症逐渐减轻,症状亦逐步缓解 。水痘痊愈后机体可产生牢固的免疫力,使患者终身不再患水痘,但病毒并不能彻底地从机体内清除,而是长期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中,至成年后可引起带状疱疹 。
复发性感染是指当水痘病愈后,病毒能以一种潜在的形式长期存在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 。中年以后,可因某种因子刺激如冷、热、压迫、X线照射或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复制增殖,并沿感觉神经离心扩散、蔓延至相应的皮肤细胞,从而引起带状疱疹 。
目前,造成带状疱疹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机制尚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本病仅发生于过去有水痘病史的人,且以成年人及老年人居多 。而且,在带状疱疹的急性期,具有代表性的背根神经节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出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的表现 。
带状疱疹的病机:
沿神经分布的皮损和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主要症状大多数带状疱疹患者起病较急,病初有低热、疲乏、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及局部皮肤灼热、疼痛、瘙痒等感觉异常的前驱症状 。
带状疱疹的皮损可发生于人体皮肤的任何部位,但以胸背部最为多见,其次为腰部、颈部及头面部 。
通常带状疱疹皮损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不超过体表中线 。典型的带状疱疹皮损表现为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区呈条带状排列的数片不规则红斑,红斑分布或密或疏,红斑之间皮肤正常,部分红斑可融合成片 。
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成群的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水疱,部分患者可出现大疱或血疱,疱壁紧张,疱液清亮或混浊,疱壁可因摩擦或自行破裂形成糜烂甚至溃疡面 。
患者可出现急性浅表淋巴结肿大、压痛等,随着水疱、脓疱、糜烂或溃疡面干燥结痂至痂皮脱落,局部留下暂时性淡红色斑、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斑 。肿大的浅表淋巴结也逐渐消退 。
大多数带状疱疹患者自感疼痛,疼痛的严重程度、性质及频率因人而异,通常为阵发性疼痛,可呈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持续性或间歇性,尤其皮损受到摩擦时疼痛加剧 。
一般情况下,儿童和青年患者疼痛较轻,老年患者则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严重影响饮食及睡眠 。
少数患者无疼痛感或出现皮损处瘙痒不适、蚁走感等感觉异常 。在皮损消退后,神经痛仍然持续存在,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许多高龄患者往往遗留局部神经疼痛,而且疼痛程度剧烈,持续时间长,有的病人可长达2~3年 。
带状疱疹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目前认为带状疱疹病人也具有传染性,通过直接接触有传染性的水疱可在易感者中引起水痘 。但由于本病患者血中存在一定水平特异性抗体,在病毒排出环境中之前,体内部分病毒已被中和,而且,本病常发生在衣物覆盖的躯干、四肢部位,所以传染性往往很小 。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情志不舒,肝郁气滞,郁久化热;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兼感邪毒所致 。而在中医典籍中与之相关记载也很多,诸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之“缠腰火丹”,《诸病源候论》之“甑带疮”,《疡医大全》之“白蛇串”,《外科启玄》之“蜘蛛疮”等,其中论述,各有不同 。
总的来说,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为肝胆湿热、火毒蕴结所致 。
【带状疱疹是什么 得了带状疱疹如何去医治呢】其发病与心、肝、肺、脾病变和外感湿热火毒有关 。或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以致心肝之火外炎,蕴积肌肤而发;或脾失健运,肝脾不和,气滞湿郁,化火成毒,湿热火毒外溢皮肤而发 。
热毒蕴于血分,热邪外越则发为红斑、红丘疹及灼热、疼痛;湿热壅结肌肤,则起黄白水疱;湿热火毒蕴结肌肤,致使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或因年老体弱,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滞血瘀,而致病后疼痛剧烈,持续很久才能消退 。但无论湿热火毒起于何种因素,带状疱疹发病部位是在身体一侧,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也就是多在肝胆经的循行部位上,因此可将本病的病因病机总括为肝胆湿热火毒导致的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临床辨证时根据皮损的形态不同,又常有热盛、湿盛之分 。
临床诊疗原则
(一)诊断依据
1.皮疹为单侧性 。
2.沿周围神经分布而排列成带状、簇集成群的水疱 。
3.可伴有神经痛 。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
1.抗病毒剂 。
2.止痛:药物治疗 。
3.物理治疗 。
4.神经营养药 。
5.糖皮质激素 。
6.免疫增强剂 。
(三)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
1.抗病毒剂:阿昔洛韦等,用药时间为1周左右 。
2.止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卡马西平、曲马多、加巴喷丁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
3.神经营养药:甲钴铵、腺苷钴铵、维生素B1等,用药时间视病情定 。
4.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为3-10天 。
5.免疫调节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
6.局部药物:炉甘石洗剂、抗病毒及抗菌制剂、外用止痛剂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
7.抗生素:必要时使用,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创面病原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 。
8.物理治疗:可选用氦氖激光或半导体激光、紫外线等,治疗时间视病情而定 。
古语云:“有诸内必形诸外”、“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所异者法耳” 。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体表征象为五脏六腑之外候 。
中医药的特色外治,在皮肤科根据皮损的形态、颜色、温度等形成了一整套的外治方案,在临床应用中收效明显 。
我们在治疗各型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时,也应根据各期皮疹的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内外同治 。
一、外洗
带状疱疹不论初、中、后期均可采用外洗法进行治疗 。初、中期宜清热解毒、敛湿止痛,可用红条紫草30g,野菊花30g,蒲公英20g,地榆30g,苦参30g,大黄30g,每天1剂,煎水待冷后洗浴患处 。后期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可用入地金牛、金粟兰、徐长卿、白芷、大黄、丹参煎水微温外洗 。
二、外敷
(1)初起可以玉露膏外敷,或鲜马齿苋、玉簪叶捣烂外敷 。也可以二味拔毒散加用浓绿茶水调成糊状,外涂,每日2次 。
(2)病之中期如果水疱溃破,糜烂渗液明显,宜用湿敷法治疗 。可选用紫草30g,野菊花30g,蒲公英20g,地榆30g,苦参30g,大黄30g,煎水进行湿敷 。每次30分钟,每天2次 。也可用大黄甘草汤加味水煎湿敷,药用大黄30g,枯矶15g,甘草60g,具有收敛水疱、减少渗出、清热解毒之功,每次15min,每天2次 。
还可用生甘草30g,枯矾10g,马齿苋30g,黄连10g,水煎取汁,冷湿敷,每日2~4次 。
(3)若水疱已破溃,渗液少,也可用青黛散、黄灵丹、二味拔毒散等麻油调敷,每日2~4次 。
(4)化脓坏死者,九一丹掺布疡面,盖红油膏 。每日1次 。
三、挑治
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使疱液流出,以减轻胀痛 。但应注意预防感染 。
四、毫针治疗
以针刺疗法为主治疗带状疱疹,可达到消肿、消炎的目的,多局部与远道取穴相结合,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近部取穴可改善病变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有利于消除或减轻神经根炎症、水肿,远道与辨证取穴可加强镇痛作用,改善全身症状 。
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针刺疗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行气止痛、抗炎消肿、扶正祛邪、加速康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