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的医疗主张

蒲辅周 , 原名启宇 , 1888年1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梓潼县长溪乡一个世医之家 。 祖父蒲国桢 , 父亲蒲仲思 , 都是精通医道、名闻乡里的医生 。 蒲辅周在家居长 , 下有弟妹6人 。 全家靠父辈行医为生 , 家境甚清贫 。 蒲辅周7岁开始上私塾 , 11岁后在上小学同时 , 还由其祖父讲授医书 。 15岁起 , 在祖父潜心教授下 , 他掌握了不少医药知识 。 于是 , 白天随祖父临床侍诊 , 入晚苦读到深夜 。 他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基本研读之书 , 以《外台秘要》、《千金方》及历代诸家之书为参考之学 。 经3年的苦读与侍诊 , 蒲辅周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 18岁便悬壶于乡里 。 他牢记前人“医乃仁术”之教诲 , 将名字改为辅周 , 取辅助贫弱、周济病人之意 。
 
· 注意时令气候
蒲辅周强调 , 治病“必先岁气 , 毋伐天和” , 认为各种不同气候环境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发病因素 , 因此要注意自然气候和季节等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 。
 
如麻疹病 , 多发于春季 , 但其他三季也有发生 , 见症有所不同 , 治法亦有同有异 , 所同者 , 宜宣透;所异者 , 宜根据季节时令之暑湿燥寒而酌增苦辛或苦辛微温之品 。 1945年近立秋 , 成都小儿麻疹流行 。 当时大雨连绵 , 街巷积水 , 病儿麻疹隐伏于皮下 , 医生用宣透无功 。 蒲辅周联系到其时多雨 , 热从湿化 , 因而用通阳利湿法 , 俾湿开热越 , 疹毒豁然而出 , 虽不宣透亦热退神清而愈 。 同道用之 , 亦皆应手 。
 
1956年 , 石家庄市曾流行乙型脑炎 , 用清热解毒、养阴法治疗 , 治愈率达90%以上 , 而次年北京流行此病时 , 用上述方法效果不显 。 蒲辅周从临床实践中发现 , 北京多年阴雨连绵 , 湿热交蒸 , 因此属暑湿偏盛 , 遂用杏仁滑石汤、三仁汤等化裁 , 通阳利湿 , 收到了良好效果 。 蒲辅周在总结经验时说:“在这一次实践中体会到:由于气候的影响 , 今年的患者在诱因上多有暑湿并重的现象 , 个别的还有一些变症 , 我们在治疗脑炎过程中 , 随时都要注意到这一些” 。

蒲辅周的医疗主张

文章插图

在对内伤杂病治疗中 , 他亦注意气候的影响 , 适当加入相应时令药 , 如其治周期性发热 , 就按季节灵活处方用药 , 暑天选用四妙丸加茵陈、青蒿、木瓜、荷叶等清热利湿 , 入秋后用五积散合四妙丸加味 , 祛寒除湿 , 以提高疗效 。 为配合季节 , 还注意用药的剂型 。 1963年治金某心气虚痛(冠心病)一例 , 即冬用膏、夏用散 , 以与季节相适应 , 既考虑到疗效 , 亦方便了病人 。
【蒲辅周的医疗主张】 
· 强调治病求本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 蒲辅周对此深有研究 , 并对在辨证求本过程中应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作了阐述:一是邪正关系 。 他认为从邪正关系上来看 , “正气存内 , 邪不可干 , 邪之所凑 , 其气必虚” , 邪气为标 , 正气为本 。 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 正是邪正斗争胜负消长的过程 。 因此 , 在治病过程中 , 要注意患者的正气情况 , 掌握扶正祛邪、祛邪养正的辨证关系 。 若只见病 , 单纯以驱除病邪为务而不顾正气 , 则失去治病求本的意义 。 例如他曾治一急性肝炎患者 , 前面治疗的医生均只注意肝炎为病毒感染这个外邪的一面 , 以致中阳更伤 , 饮食日减 , 便溏完谷不化 , 神疲肢倦 , 月余卧床不起 。 蒲辅周治以香砂理中汤加吴茱萸、草果健运脾胃 , 扶正祛邪 , 患者很快康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