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由来与习俗 外国的七夕节有啥区别

七 夕 节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又被认为是“中国爱情节” 。
七夕节的传说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爱情节”的文化含义 。

七夕节的由来与习俗 外国的七夕节有啥区别

文章插图
七夕习俗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
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
喜蛛应巧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
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 。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
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
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
晒书晒衣: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 。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 。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 。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 。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 。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 。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 。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 。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
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 。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玩到半夜始散 。
拜魁星: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 。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
七姐诞: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 。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
染指甲: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
妇女洗发: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 。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 。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 。”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 。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 。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 。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 。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
外国的七夕节
日本:日本人也有过七夕节的传统,他们称“七夕祭” 。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据称在奈良时代传入 。奈良时代中期开始,日本宫廷和上流社会模仿唐宫,七夕祭、穿针乞巧和七夕诗会蔚然成风 。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但是与爱情无关 。七夕节原本是阴历七月初七,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7月7日 。
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 。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 。这个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 。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 。
在一些大型的庆祝典礼上,还会举行竹饰(由挂许愿短签演变而来)大赛,由当地的幼儿园、小学等学校组织或者公司,创作各自的竹饰,进行评比,选出最有特色的几个进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 。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 。
朝鲜半岛: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 。
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 。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 。
韩国七夕的另一个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 。韩国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净的井水,牛郎织女不再成为祭祀对象,她们主要是为了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 。有些地方则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 。
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还有蒸糕 。
【七夕节的由来与习俗 外国的七夕节有啥区别】越南:在越南,七夕的庆祝主体是华人,七夕有个别称——“牛公牛婆日” 。这一天,人们会到寺庙许愿 。胡志明市华人拜祭七夕所用的贡品以中国南方地区习俗为主,主要有:菱角、棋子饼、金钱饼、花生等,还有“禾秧”和一个“七姐盘”这两种与“牛郎织女”传说息息相关的贡品 。参与活动的年轻人还把自己对爱情的期望写在一张字条上,拜祭时许愿,希望自己将来有个幸福的家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