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针灸治疗

心悸针灸治疗取手少阴、厥阴经腧穴及俞募穴为主;针用或泻或补或平补平泻法;穴取神门、郄门、 心俞、 巨阙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动异常,心慌不安 。包括惊悸和怔忡 。因惊而悸谓之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谓之怔忡,发作无时,稍劳则甚,病情较重 。一般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 。
西医的部分心律失常以及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神经症等可参照心悸治疗 。
【病因病机】
心悸主要由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血瘀阻、水气凌心等引起,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胃关系密切 。
若平素体质虚弱胆怯之人,遇险临危,感受惊恐,以致神摇不能自主,发为心悸;若心血不足或脾胃气虚、生化乏源,营阴内竭,心失其养而发心悸;劳心太过或五志化火内燔,或虚劳肾精亏损,水不济火,虚火扰动心神而发心悸;若心气不足运血无力,或年高营血枯涩,脉络不畅,瘀血内阻而发为惊悸 。若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聚而为饮,饮邪阻遏心阳,引起心悸 。
【辨证论治】
主症:自觉心慌心跳,时作时息,并多梦易醒等 。若属心虚胆怯兼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 。若属心脾两虚兼见头晕目眩,纳差乏力,面白少华,舌淡,脉细弱 。若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兼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 。若心血瘀阻则兼见心痛时作,气短乏力,胸闷,咳痰,舌暗,脉沉细或有结代 。若心阳不振、水气凌心则兼见胸闷气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 。
分析:心虚胆怯,心虚心不自主,胆虚决断无权,惊则气乱,心不藏神则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脉细数为气血逆乱之象 。属心脾两虚者,心血不足,不能养心而悸,心血不能上荣于面则面白少华,不能上承于脑则头晕目眩 。脾虚失其健运则纳差乏力 。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象 。属阴虚火旺者,水火不济,扰乱心神故心悸,心烦少寐,阴亏下虚则腰酸耳鸣,遗精盗汗,阳盛于上则头晕目眩 。舌红脉细数为阴虚阳亢之象 。属心血瘀阻者,心脉被瘀,心失所养而悸,心脉瘀阻,心络挛急则心痛时作 。血瘀气滞,胸阳被遏而胸闷 。气机被郁则气短乏力,肺气难以宣降而咳痰 。舌暗,脉沉细或有结代为瘀血阻滞之象 。属心阳不振者,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内停上迫于心故悸,胸闷气短 。阳虚不能温煦,故形寒肢冷,不能行水则下肢浮肿 。舌淡,脉沉细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象 。
治则:安神定悸 。兼以补精血、清痰火、温心阳 。
处方:取手少阴、厥阴经腧穴及俞募穴为主 。针用或泻或补或平补平泻法 。穴取神门、郄门、 心俞、 巨阙 。
方义: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郄穴郄门,两穴可宁神定惊;心俞可益心气,宁心神,配心募穴巨阙,俞募相配,补益心气,调理气机,收镇惊宁神之效 。
随证选穴:心胆气虚加胆俞、心俞;心脾两虚加脾俞、三阴交;心肾不交加肾俞、太溪;心血瘀阻加膈俞、内关;心阳不振加膻中、气海、足三里 。
【其他疗法】
耳针:心、神门、皮质下、交感、小肠 。平补平泻法,两耳交替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或症状稳定后,用王不留行籽压贴耳穴 。每周2~3次 。
穴位注射:多用于心悸、胸闷、心绞痛者 。可用丹参注射液0.5~1毫升,注射于内关、郄门、心俞、厥阴俞穴下 。每次1~2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皮肤针:沿第一至第十二胸椎的督脉及两旁的夹脊穴叩刺,使皮肤潮红 。每日1~2次 。
皮内针:在心俞、厥阴俞上埋入皮内针,胶布十字固定,三天后取出 。休息1~2天后,重复治疗 。
【按语】
针灸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心悸,均有一定疗效,并有改善心功能作用 。对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倾向时,应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
【心悸的针灸治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