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茯砖茶,起初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仅仅知道它是运往牧区边疆的紧压茶 。认识茯砖茶,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便是宫姐,不得不说的便是茶马古道 。
一块八十年代的茯砖茶,是宫姐又一次川藏旅行的纪念品 。长方形的茶砖用泛黄的牛皮纸包裹着,虽经历二十多个年头的风霜雨雪,但牛皮纸基本保存完好,“民族团结”的商标名、“四川灌县茶厂制造”、汉藏两种文字书写的“民族大团结”的标语都清晰可见 。在茶砖的正面则是一幅八十年代风靡的爱国主义主题绘画,画面上汉、白族、藏族的同胞们手拉着手,高举“各族人民团结起来”的横幅和社会主义的红旗,一种昂扬的爱国主义氛围充溢着整个画面 。
????????
看到“灌县”的字眼,不知道你会不会感到奇怪 。因为灌县已在1988年更名为现在的都江堰市,这块茶砖也是“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市”的一个佐证 。
这块茶砖原本是属于川藏线上的一个寺庙,是虔诚的信徒捐到寺庙里供奉菩萨用的 。当时为了得到这块茶砖,宫姐想尽了所有的办法说服寺院的喇嘛 。也许是看出宫姐确是出于真心,喇嘛最终答应了宫姐的请求 。临行前,寺里的喇嘛还一直叮嘱宫姐要好好珍惜这一块茶砖 。一直以来,宫姐视这茶砖为珍宝,兑现着当初的诺言 。
一个温暖的冬日午后,宫姐邀约三五好友认认真真地第一次品饮这泡八十年代的茯砖茶 。
水,在炉上一点点地接近沸腾,宫姐也娓娓地介绍着品饮黑茶的秘诀:对于一个茶类,我们品什么、怎么去品是至关重要的 。就黑茶而言,清饮可品出茶之真性,也就是茶的特有色香味,同时也能发现茶中存在的不足和瑕疵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每品一次,都应有所收获,收获积累于脑海,便成了经验……水沸了,大家恭恭敬敬地等着开汤 。
茶砖色泽黑褐,无木质化白梗,砖面整齐稍差,欠光滑,侧面无裂缝,无霉变现象发生,模纹尚存,但四角处稍有破损 。干嗅砖体陈香发酵香明显,属于黑茶的自然香,无霉味 。用小刀呈横切面剥开砖身,砖身内部无白霉或黑霉等霉菌,砖内茶色较砖面黑褐油润 。由于是陈年茯砖,故金花转白,但仍呈颗粒状,并有明显的菌花香 。
将茶块敲散投入茶壶,冲入沸水,初泡为30秒左右,沥出茶汤洗茶 。因为是老茶,所以缩短了冲泡时间,第一道1分半钟便已出汤 。
汤色:将品茗杯端至与眼睛平视,汤色橙红,稍显混暗(可能是寺院供奉是保存条件不佳造成的) 。
【古道遐思茯砖茶】闻香:将品茗杯端至近鼻孔处,深吸一口气,老茯砖茶特有的陈香和菌花香并存且较明显,但掺杂有轻微的香火气味(料想当是做供奉时,吸收了寺院香火的味道) 。
滋味:先吸啜一口,让茶汤充满口腔,茶的刚劲上扬之气已显得较为平和,刺激感较弱,但有少许杂味;第二口多啜一些(感受茶的醇和度,先将口腔微张,让茶汤从舌面滑向两颊的牙缝处,然后渗透到舌低并不急于吞咽,感受茶汤是否圆润、滑脱),茶汤人口后,很快就布满舌面,并扩散至两颊牙缝处,徐徐吞入喉部,茶汤玄机化开;第三啜(先让茶汤充分接触舌的后根部位,作短暂停留后吞入喉部),回甘迅速强烈 。
叶底:叶底色较深,大体为黑褐,色暗、无光泽 。
品饮黑茶和其他茶类不同,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论口味,它不如绿茶鲜爽,不如红茶的红艳和果香,不如黄茶或白茶那样的恬淡,香气更比不上乌龙的张扬和霸道;比原料,它不纤秀,甚至可以说欠精致,就连品饮方法也相对粗放 。所以对于追求精致生活的人来说,黑茶是比较难进入选择视野的 。
品黑茶,或许更多的应该体现在对人文关怀上,以及对文化的关注上,所以黑茶的品饮也许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体悟和回味……
链接:
清代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分四川边茶为两路:出西门销往川西北阿坝州及毗邻之甘肃、青海境域的为西路边茶(以灌县、安县为制造中心,以松潘、理县为集散地) 。以灌县为中心的西路边茶又分三种:一种为砖茶 。始见于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灌县茶厂自1954年重新开始茯砖茶生产,年产茯砖茶五、六千担,至1987年停产边销茶;一种为方包茶 。1939年设立,1944年停产的“中国茶叶公司灌县实验茶厂”年加工边茶8000担,多数就是方包茶;另一种为圆包茶,又名木鱼子茶 。主产地在安县、曲山、平武等县 。灌县曾有短期制造,至1940年停产 。文/木木
推荐阅读
- 茶马古道古与今
- 偷窥澡塘 另类茶马古道
- 普洱茶故乡茶马古道
- 茶马古道绽放古道“黄花”
- 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庄
- 开发茶马古道的意义
- 临沧凤庆鲁史镇 茶马古道第一镇
- 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寺登街
- 背在千年茶马古道上的人生歌
- 陕西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