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 。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 。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 。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 。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
【茶马古道:传承千年文化的茶叶之路】“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 。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 。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 。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理解与认识 。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 。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线)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范围内 。也有的学者认为,虽然甘、青藏区同样是由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确有交叉,但"唐蕃古道"毕竟是另一个特定概念,其内涵与"茶马古道"是有所区别的 。而且甘、青藏区历史上并不处于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上,它仅是茶叶输藏的目的地之一 。"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足以说明两者在历史上的功能与作用是不相同的 。正如世界上的道路大多是相互贯通和连结的,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混淆它们的功能与作用 。当然,有的学者主张茶马古道应包括“唐蕃古道”,主观上是想扩大茶马古道的包融性 。这一愿望可以理解,但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即任何一个概念若将其外延无限扩大,则其内涵亦会随之丧失 。因此,在对待“茶马古道”这一特定历史概念乃至在开发利用茶马古道过程中,采取一种科学的、客观求实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 。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 。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 。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 。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 。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 。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 。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 。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 。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 。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 。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 。”“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 。”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 。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理解与认识 。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 。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线)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范围内 。也有的学者认为,虽然甘、青藏区同样是由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确有交叉,但"唐蕃古道"毕竟是另一个特定概念,其内涵与"茶马古道"是有所区别的 。而且甘、青藏区历史上并不处于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上,它仅是茶叶输藏的目的地之一 。"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足以说明两者在历史上的功能与作用是不相同的 。正如世界上的道路大多是相互贯通和连结的,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混淆它们的功能与作用 。当然,有的学者主张茶马古道应包括“唐蕃古道”,主观上是想扩大茶马古道的包融性 。这一愿望可以理解,但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即任何一个概念若将其外延无限扩大,则其内涵亦会随之丧失 。因此,在对待“茶马古道”这一特定历史概念乃至在开发利用茶马古道过程中,采取一种科学的、客观求实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 。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 。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 。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 。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 。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 。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 。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 。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 。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 。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 。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 。”“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 。”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 。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推荐阅读
- 茶马古道:凤庆茶味独芬芳
- 茶马古道如何形成
- 走茶马古道:感受古茶神韵
- 解读中国“茶马古道”的涵义与起源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数千年的意思
- 千年茶马古道演绎悠悠藏茶情
- 有着千年历史的西藏茶文化
- 陶茶居:访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
- 用千年铜壶,饮一世清欢
- 一千年前宋朝的茶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