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 寒露习俗之北京流行斗蟋蟀

寒露的习俗很多 , 但是你知道寒露的习俗有哪些吗?在这寒露节气 , 人们喜欢怎样的习俗呢?斗蟋蟀在人们的印象 , 很多时候都是一些纨绔子弟才会做的事情 , 但是你知道吗?北京的寒露习俗之一竟是斗蟋蟀 。
寒露习俗之北京流行斗蟋蟀
寒露 , 这样的时节天气渐渐转凉 , 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 , 而斗蟋蟀也是这个时节很盛行的一件事 。
据记载 , 斗蟋蟀儿始于唐朝天宝年间 , 南宋权相贾似道 , “少时游博无行” , 掌权后尤喜促织之戏 , 还专门写了一本书《促织经》 。明朝宣德皇帝也爱斗蟋蟀儿 , 致使一只好蟋蟀儿价至数十金 , 上有所好 , 下必甚之 , 北京人玩蟋蟀儿 , 大概也始于明朝吧 。
斗蟋蟀 , 汉族民间搏戏之一 , 是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 , 但这种休闲方式很残酷 。斗蟋仅有雄性 , 它们为保卫自己的领地或争夺配偶权而相互撕咬 。二虫鏖战 , 战败一方或是逃之夭夭或是退出争斗 , 倒是鲜有“战死沙场”的情况 。
斗蟋蟀的历史
中国蟋蟀文化 , 历史悠久 , 源远流长 , 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 , 也是中国的艺术 。它主要发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 。真正的蟋蟀名产地 , 以山东齐鲁大平原而闻名全国 , 而山东的宁津县是蟋蟀王国王冠上的宝石 , 宁津种的蟋蟀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 , 同时宁津蟋蟀还有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顽强的斗性、耐力、凶悍 , 有咬死不败的烈性 。所以近些年来全国蟋蟀大赛中 , 宁津种的蟋蟀多获冠军 。历史上宁津蟋蟀为历代帝王斗蟋蟀的进贡名产地 , 历史上才有宁津蟋蟀斗慈禧的汉族民间故事传说 。
体形雄而矫健 。蟋蟀相斗 , 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 , 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马尾鬃引斗 , 让他们互吹较量 , 几经交锋 , 败的退却 , 胜的张翅长鸣 。旧时城镇、集市 , 多有斗蟋蟀的赌场 , 今已被废除 , 但汉族民间仍保留此娱乐活动 。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 , 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 , 又从民国至今 , 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 。这一活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 长兴不衰 , 呈现出年甚一年的趋势 。
斗蟋蟀的发展
斗蟋蟀始于唐代 , 盛行于宋代 。清代时 , 活动益发讲究 , 先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 , “白不如黑 , 黑不如赤、赤不如黄” 。
在两千五百年前经孔子删定的《诗经》中 , 就有《蟋蟀》之篇 。斗蟋已不是少数人的赌博手段 , 它已和钓鱼、养鸟、种花一样 , 成为广大人民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 , 或可称之为具有东方特色的“蟋蟀文化”吧 。
南宋 , 在斗蟋史上是着名的时代 。此时斗蟋蟀已不限于京师 , 也不限于贵族 。市民 , 乃至僧尼也雅好此戏 。清朝的王公贵族 , 是在入关后才始嗜斗蟋之戏的 。每年秋季 , 京师就架设起宽大的棚场 , 开局赌博 。在日伪侵占北京时期 , 北平庙会上都有出售蟋蟀的市场 , 摊贩少则几十 , 多则数百 , 人来人往 , 熙熙攘攘 。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 , 斗蟋蟀被贴上了“旧文化”的标签 , 并和麻将等娱乐活动一起被宣布为非法 。但是今天 , 中国人有着更充分的经济保障 , 更宽松的政府管制 , 在休闲娱乐方面也逐渐重拾传统 。这是“一种中国文化 , 就像茶文化一样” , 70岁的上海专家李世均说 。
斗蟋蟀的价值
就像美国的棒球赛季一样 , 中国的斗蟋蟀季节也越来越长 。主张保护斗蟋蟀纯娱乐性的人担心 , 这种休闲活动正受到金钱文化的威胁 。
斗蟋蟀的市场
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 每到秋天 , 宠物市场上都会挤满虫迷 。他们簇拥在从乡下来的虫商周围 , 一边掀开汤罐头大小的圆筒的盖子检视每只蟋蟀的腿脚和大颚 , 一边讨价还价 。来自山东省(中国东北部省份)的蟋蟀最值钱 , 尤其是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 。有时刚一成交 , 买主们就忙不迭地到外面斗起蟋蟀来了 。
赌蟋蟀
但是 , 如果全年都能斗蟋蟀 , 那么蟋蟀养殖户就能靠培育出的新品种大赚一笔 。赌蟋蟀是非法的 , 但在中国却非常普遍 , 而且赌注也在不断升高 。过去 , 赌胜者可以得到一块月饼或对手的蟋蟀 。而如今的赌注规模从最厉害的蟋蟀的价签上可见一斑 , 这种蟋蟀也叫“将军” , 可以卖到几百美元甚至几千美元 。
随着赌注的升高 , 赌徒们也在想方设法求胜 。于是便有了“白虫” , 这是一种靠激素和强化肌肉的方法人工养殖的蟋蟀 。
【寒露节气 寒露习俗之北京流行斗蟋蟀】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寒露节气的一些寒露的习俗 , 很多人都想知道寒露的习俗有哪些 , 而今天我们就为了大家介绍了斗蟋蟀这样的习俗 , 是不是很吃惊呢?不管怎样 , 北京的老少爷们还是很开心有这样的一种习俗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