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静默不语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息不止,为人类所用 。让我们跟随这片叶子穿越时空,去感受下古人的喝茶方式吧!一、茶叶当做零食吃?历史上有记载的吃茶鼻祖是上古时期的神农氏 。《神农本草》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这里的“荼”应该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茶了 。?先秦时代的人在神农氏的引导下,估计是拿茶当作一种休闲食品来吃,他们会把茶叶直接放进嘴里嚼,虽然入口苦苦的,但到后面竟然可以生津,而且可以消除劳累之后的疲乏 。二、加了葱姜蒜的老火汤?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采摘茶树枝条和芽叶,一起放在水中烧煮,然后将茶汤一饮而尽,这就是古人说的“粥茶法”,即把茶叶像煮菜叶一样煮成菜汤 。别误会,不是把茶叶和米放在一起熬粥哦 。《膳夫经手录》有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到了西汉时期,人们觉得之前的那种茶汤饮起来比较苦涩,于是想着怎么改良粥茶法 。他们会将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和茶叶一起熬煮,用这些佐料和刺激性调味品的气味来掩盖茶叶的苦涩,其实就是加了些调味品的粥茶法 。这让我想起了现代还在饮用的擂茶,主要流传于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 。擂茶一般以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入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三、茶叶糊糊?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文章叫《荈赋》,诞生于晋代,是由品茶大神杜育所写 。“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看看这句美轮美奂的句子,不把茶叶碾成粉末熬煮怎么出来这个效果呢?从此,饮茶之风慢慢进入上流社会,孙皓、桓温、左思、刘琨等都留下了与饮茶有关的轶事 。?茶就这么走进了唐代,时代也成就了一位茶圣陆羽和他写的《茶经》 。书中记载了“煎茶法”,即先在风炉上的茶釜中煮水,等水微沸之后,就将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即刻用特制的竹笑搅动,可以适当加入盐来调和茶的苦涩味,等到茶沫满溢之后,将茶汁酌入茶碗中饮用 。用煎茶法饮茶时,以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是为了口渴而饮,那就可以作罢了 。在《茶经》中,陆羽开始说了不少器皿,尤其是他所设计的风炉 。其状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多为铜或铁铸造 。炉内为泥壁,炉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风,因而称为“风炉” 。?在制茶方面,唐朝人开始玩新花样了,制作一款茶样要经过七道工序,分为采、蒸、捣、拍、焙、穿、封 。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阳还没升起,露水未干之时,“采’’下茶口十,放进专用的甑釜中“蒸”煮,随后将蒸好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成团饼“焙”干,最后将茶饼“穿”起,“封”存 。?唐朝拍制茶饼,必须使用相应的模具,称为“规承” 。这其中,“规”为铁制,形状为圆或方,“承”也称“台”,一般用石头做成 。如此复杂的工艺,称为“贡茶”,就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喝的 。?四、精英们的游戏——点茶?到了唐代后期,一种更为新颖的饮茶方法被创造了出来,就是将茶末置于茶盏之中,另在茶瓶之中煮水,待水煮沸后,再持茶瓶注入茶盏中冲点,此法被称为“点茶法” 。点茶法格外重视点汤的技法,强调注水时水流的通畅、水量的适度和落水点的精准 。在点茶的过程中,还要用特定的工具不停地击拂,以求生成浓郁而悬浮的泡沫,如细腻的积雪般覆盖在茶面上,经久不散 。?我们看宋代的一些古画,如宋徽宗的《文会图》,就重现了当时宫廷盛行点茶的种种画面,继而在宋代民间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之中流行一種叫“斗茶”的茶事活动游戏 。当然,那时的斗茶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斗茶完全是两个概念 。现代人拿着来自不同地方的昂贵的茶,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的所谓“斗”,最后往往以价格和稀缺成了斗之结果 。而古人“斗茶”比的是三昧手、安静心和在这个基础上的点茶技术: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越白越厚越好;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出现水痕的快慢,汤花紧贴盏壁不散退叫“咬盏”,汤花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叫“云脚散”,为了延长“咬盏”时间,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 。谁先现水痕便输了“一水”,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 。以上两条标准以第二条更为重要 。回到现在,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 。不管哪个时代,不管什么样的冲泡方式,茶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交流的一个媒介,一种纽带 。人们喜欢因茶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彼此映照,吟诗作乐,享受美好时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