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什么意思,不做良医便为良相
文章插图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曾说过一句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原意为:如果不能做一位治理好国家的宰相,那去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也罢 。《伤寒杂病论》中有记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这便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典故 。范仲淹的思想和为人影响了无数后人,每当我们陷入挫折之中,不妨想想范仲淹是如何面对困境的 。
文章插图
著名文学家梁启超曾说:“五千年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人,范仲淹和曾国藩 。”
因为,年代久远,我们更熟悉曾国藩,但实际,在过往,范仲淹更是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偶像 。
范仲淹一生为官清廉,又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且畅晓军事,可谓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完人 。
但正如苏东坡《晁错论》中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在范仲淹辉煌的背后,不仅在于其聪明的资质与卓越的才华,更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是其在于面对逆境、失意时的勤奋、愈挫愈勇与坚守初心 。
当我们现代人面对逆境时,可以多读一读范仲淹的生平 。
出身不代表未来,勤奋足以改变
相比于宋代苏轼、曾巩等出生书香门第,有着优渥家境和幸福的成长经历,范仲淹却比他们不幸的多 。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迫于生计,带着他改嫁长山朱氏,因为“拖油瓶”身份,经常被朱氏子弟讥讽 。
从小得不到完整的关爱,又有着寄人篱下的不安 。范仲淹从小内心充满着自卑与屈辱,但幸运的事,他在不幸中并没有屈服,反而激发出坚强、独立的强大决心 。
在很小的时候,范仲淹便决心自立门户 。而他认为,唯一改变现状的方式就是科举致仕 。
12岁那年,范仲淹毅然辞别母亲,选择安静的醴泉寺开始读书 。为了将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范仲淹每天三更眠五更起,头悬梁锥刺股 。在读书疲倦犯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要努力进取 。
文章插图
为了节省开支,范仲淹每天煮两升小米粥,待粥凝结后,划分成4块,早晚各2块,仅拌点腌菜充饥 。
就这样,经过几年勤奋苦读,范仲淹在学术上有了显著的进步 。为学业更进一步,他又来到当时著名的应天学院 。
进入应天学院的范仲淹,读书更加努力,不分白天黑夜,据史书记载:“五年未尝解衣就枕 。”即便有一次真宗皇帝路过时,其他学子都在争先围观,唯独他不为所动,安心学习 。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废寝忘食般魔鬼学习,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正式步入仕途 。而且,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把母亲接来奉养 。
即便上天发了一手烂牌,但范仲淹通过自己的勤奋,成功完成了逆袭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遭遇先天条件所造成的各种客观不利,但关键就在于你如何看待,是选择勤奋努力,知难而进,还是自暴自弃,随波逐流 。
相信,有付出就有回报,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面对逆境勤奋努力,终将赢来海阔天空的那一刻 。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什么意思,不做良医便为良相】三次被贬,愈挫愈勇,造就一代名相
中了进士的范仲淹,虽然成为人人羡慕的公务员,但因为仗义执言的风格,在仕途上却并不顺畅,且三次遭到贬责 。
天圣七年(1029年),范仲淹认为刘太后在寿宴上命19岁的仁宗率百官给她叩头庆寿不符合礼制,上书劝谏,同时,还请太后还政皇帝,为此触怒了太后,遭到贬谪 。
明道二年(1033年),因郭皇后没有诞下皇子,与皇后有隙的宰相吕夷简主张废后,范仲淹当庭和吕夷简发生争辩,并请求面见仁宗,不料,当天就被贬出京城 。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又因不满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向仁宗进献《百官图》,且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因言辞激烈,第三次遭到罢黜 。
虽然屡次遭到贬责,但范仲淹面对人生逆境并没有意志消沉,也没有改变自己“济世救民“的政治信念,反而愈挫愈勇,力争做得比以往更好 。
文章插图
每次被贬后,他都关心着朝中局势,每当朝廷有所不举时,范仲淹都会上书劝谏;在地方又积极为民办实事,兴讲堂、修水利、平定边患,用自己踏实的行动,造福于民、造福国家 。
正是因为他”济世救民“的一片赤子之心和卓著政绩,范仲淹打动了宋仁宗,很快又一次次回归朝廷,而且越来越被仁宗皇帝信任 。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因平定西北有功的范仲淹,被仁宗皇帝第三次招入京城,并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随后,在范仲淹的领导下,推行了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达到了一生仕途的巅峰 。
范仲淹的脱颖而出,实现梦想,便在于其面对逆境时没有意志消沉 。当别人被打趴下选择看星星,或同流合污时,范仲淹却选择果断爬起,坚守初心,在逆境中努力奔跑,争取做得比以往更好,最终才有自己”救世济民“政治抱负施展的那一天 。
坚守初心,影响中国的精神符号
据记载,范仲淹少年时遇到一位算命先生,便问:“您看我将来能做宰相吗?”
算命先生吓了一跳,惊讶道:“小小年纪,口气怎么这么大?“
范仲淹也有点不好意思,于是接着问:“那您再看,我能当医生吗?”
算命先生很不解:“刚才做宰相,现在怎么又要做医生?”
范仲淹说:“唯有宰相和医生能够救人 。”
算命先生赞叹道:“你有此心,真宰相也!”
回想范仲淹的人生轨迹,无论是在朝廷或者是地方,无论顺境或是逆境,他时刻怀着“济世救民”的初心,正是这种初心,成就了其比政治地位更高的精神丰碑 。
庆历四年(1044年),由于”庆历新政“推行触及了既得利益集团,一时间内新政遭到大规模阻碍 。当年六月因边事再起,仁宗皇帝委派范仲淹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
文章插图
一年后,随着范仲淹、富弼等多位新政官员离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 。范仲淹的政治理想也随即破灭 。
庆历五年(1045年),56岁的范仲淹因年岁已高,经不住西北的严寒,身体抱恙,请求调往内地 。仁宗皇帝批准其迁往邓州 。
此时的范仲淹,意识到自己难以再身体力行为朝廷作贡献,但还是坚持”济世救民“的初心,散发自己的余热 。
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期间不仅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还设立了花洲书院 。闲暇之余,范仲淹亲自到书院讲学,邓州一时文运大振 。后来许多北宋的国家栋梁出自花洲书院,例如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
同时,范仲淹在邓州期间还写下许多经典名篇,传播自己的为政理念,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就是此时所著 。
皇祐元年(1049年)十月,60岁的范仲淹作出更大的决定,拿出一辈子的积蓄购买了一千亩地,并找人经营管理,收入分文不取,成立公积金,作为扶助宗族内鳏寡孤独和贫穷者的口粮,对族内婚丧嫁娶也均有资助,同时兴办义学,帮助更多范家后人学习进步,这造就了范家后代的人才辈出 。这片范氏义田持续了八百多年,直到民国尚存 。
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在调任颍州途中,行至徐州时,因积劳成疾溘然长逝 。朝廷为表彰范仲淹卓越的一生,将中国许多文人梦寐以求的最高殊荣”文正“谥号,赠给了范仲淹 。
虽然因为现实原因,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难以推行,但他时刻坚守初心,将救世济民的理念传播并大力实践,用行动造福于他为政的每一个地方,助其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精神符号,更影响了众多后来的读书人,成就了其比仕途更深远的精神意义 。
在我们人生的奋斗中,我们难免会遭遇逆境,遭遇失意,但希望我们像范仲淹一样,坚持勤奋,坚守信念、坚持初心,多问付出,执着向前,相信,我们终将冲破人生的逆境,达到一个更为辉煌伟岸的未来!
推荐阅读
- 西瓜皮做菜 便秘可以吃西瓜皮吗
- 吃完高蛋白食物立即饮茶易造成便秘
- 早上喝淡盐水可以治便秘吗
- 气虚大便不成形吃什么好呢
- 开便利店需要办理什么证件
- 小米便签不小心删除了怎么恢复
- 卫生间没有地漏怎么排水 卫生间没有地漏只有蹲便怎么办
- 便池堵了如何自己快速疏通
- 坐便马桶有东西堵了怎么疏通
- 气虚便秘吃什么食物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