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为泻火解毒的常用中药

黄连又名王连、支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为泻火解毒的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 。二月、八月采 。”可见自古以来即以四川为主产地 。
黄连有多个品种,产于四川的味连,又称鸡爪黄连、光连;产于四川峨嵋的称为雅连,又名峨嵋连、刺盖连;野生品种称为野黄连;主产云南的称为云连 。此外,植物短萼黄连的根,商品多称“土黄连”或“土川连”;黄连加工后剩下的须根、叶柄基部、全部叶柄及黄连叶及撞下的黄连渣,在少数地区亦代黄连使用 。 
黄连性寒,味苦,无毒,入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据测定,含有多种生物碱,主要是小檗碱,又称黄连素,约为7~9%,其次为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非洲防己碱、黄柏酮、黄柏内酯、木兰花碱、阿魏酸、多种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等症;外用治疗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等症 。《本草正义》载:“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 。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 。又苦先入心,清涤血热,故血家诸病,如吐衄溲血,便血淋浊,痔漏崩带等证,及痈疡斑疹丹毒,并皆仰给于此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具有抗微生物及抗原虫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能抑制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有抗病毒作用;能抑制阿米巴原虫、黑热病原虫、**滴虫、锥虫,起到抗原虫作用 。研究还证实,黄连有抗心律失常、降低血压、抑制自由基产生,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心肌细胞的损伤、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解毒、抗炎、解热的作用 。所含的小檗碱还有某些抗肾上腺素样作用;除对血管平滑肌起松弛作用外,对子宫、膀胱、支气管、肠胃道等平滑肌均具有兴奋作用;可增加胆汁的形成,使胆汁变稀,起到利胆作用,对治疗慢性胆囊炎显效 。有报告称,黄连中的小檗碱能抑制癌细胞的核酸合成,抑制嘌呤核苷酸合成的中间体羧胺的利用,具有抗癌作用 。
黄连的不同用途,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 。泻心火,生用 。火在上,酒炒,用于目赤、口疮等 。火在下,童便炒 。火在中,姜汁炒,可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伏火,盐水炒 。火在气分而痛,吴茱萸拌炒,可疏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食积成火,黄土炒 。止泻,壁土炒 。肝胆火,醋炒或胆汁炒 。热结于下,朴硝拌炒 。血中伏火,干漆拌炒等等 。
黄连在辨证施治中,与多味中药配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治湿热内蕴、血热妄行之证,配黄芩、大黄等;治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半夏、竹茹;治泻痢、热滞,配木香、黄芩、葛根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栀子、连翘等;治热毒疮疡,可配赤芍、丹皮等;治胃火炽盛的中消证,配天花粉、知母、生地等 。
黄连常与诸药配伍,煎汤内服,常用量为2~5克;亦可外用研末敷于患处 。
【黄连为泻火解毒的常用中药】注意:黄连属大苦大寒药,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