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笔筒树和桫椤区别 笔筒树为什么叫笔筒树


笔筒树(学名:Sphaeropteris lepifera (Hook.) R. M. Tryon) , 又名多鳞白桫椤、蛇木 、兰盆笔筒树、笔桫椤、鳞片桫椤、山棕蕨、 山过猫心 , 为桫椤科白桫椤属的植物 。

【区别】笔筒树和桫椤区别 笔筒树为什么叫笔筒树

文章插图
笔筒树和桫椤区别:
近身观察会发现 , 笔筒树的树干上有一圈圈的痕迹 。 原来笔筒树的老叶枯萎后会立即脱落 , 在树干上留下一个个的圆形叶痕 , 犹如蛇皮上的纹路 , 因此笔筒树又被称为“蛇木” 。 而桫椤枯萎的老叶并不马上脱落 , 依然挂在树干上 , 久而久之树干上挂满垂下的褐色老叶 , 如同披了件蓑衣 , 最后叶子落掉但叶柄依然残留 , 因此桫椤的树干上没有蛇纹样的叶痕 。

【区别】笔筒树和桫椤区别 笔筒树为什么叫笔筒树

文章插图
此外笔筒树叶柄的基部及新芽覆盖着棕色的鳞片 , 而桫椤的树干及新芽都是黑色 , 同时叶柄上长有小刺 。
笔筒树为什么叫笔筒树?

【区别】笔筒树和桫椤区别 笔筒树为什么叫笔筒树

文章插图
笔筒树茎干可达6米多 , 胸径约15厘米 。 叶柄长16厘米或更长 , 通常上面绿色 , 下面淡紫色 , 无刺 , 密被鳞片 , 有疣突;鳞片苍白色 , 质薄 , 长达4厘米 , 基部宽2-4毫米 , 先端狭渐尖 , 边缘全部具刚毛 , 狭窄的先端常常全为棕色 。 叶轴和羽轴禾秆色 , 密被显著的疣突 , 突头亮黑色 , 近1毫米高;最下部的羽片略缩短 , 最长的羽片达80厘米 。 最大的小羽片长10-15厘米 , 宽1.5-2.2厘米 , 先端尾渐尖 , 无柄 , 基部少数裂片分离 , 其余的几乎裂至小羽轴 。 主脉间隔约3-3.5毫米 , 侧脉10-12对 , 2-3叉 , 裂片纸质 , 全缘或近于全缘 , 下面灰白色 。 羽轴下面多少被鳞片 , 基部的鳞片狭长 , 灰白色 , 边缘具棕色刚毛 , 上部的鳞片较小 , 具灰白色边毛 , 均平坦贴伏 , 至少在羽轴顶部具有灰白色硬毛 。 小羽轴及主脉下面除具有灰白色平坦的卵形至长卵形的边缘具短毛的小鳞片之外 , 还被有很多灰白色开展的粗长毛 , 小羽轴上面无毛 。 孢子囊群近主脉着生 , 无囊群盖;隔丝长过于孢子囊 。
笔筒树生长习性:
本种喜生长在山沟的潮湿坡地和溪边的阳光充足的地方 , 常数十株或成百株构成优势群落 , 亦有散生在林缘灌丛之中 。 桫椤在中国布很广 , 从北纬18.5°至30.5° 。 最北的记录为四川邻水县 , 该地处四川盆地东 ,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受地形影响 , 气候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偏高约2--4℃ , 具有冬暖、春旱、夏热、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干湿季节明等特点 。 土壤多为酸性 。 繁殖桫椤没有花 , 也不结果实和种子 。 在它的叶片背面有许多孢子囊群 , 看起来像一个个黄色小点 , 里面长着许多孢子 , 它们就是靠这些孢子繁衍后代的 。 孢子成熟后随风飘散 , 落到土壤中 , 先萌发长成一个心脏形的绿色扁平的原叶体 , 能进行光合作用 。 腹面生有假根 , 能独立生活 。 在原叶体腹面明端长着颈卵器 , 在它后斗生有精子器 , 所以又称“配子体” , 当精子成熟后 , 可以借助许多鞭毛在水中游动到颈卵器里 , 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 。 合子仍吸收原叶体上的养料 , 逐渐发育成胚 , 后长成一棵新的桫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