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花生青枯病和茎腐病的防治技术


花生青枯病和茎腐病的防治技术 一、花生青枯病
1、症状 。 花生青枯病多自开花前后开始发病, 但以盛花下针期发病最重, 结荚后病情有所缓和 。 其症状最大的特点是:病株地上部叶片急速凋萎, 地下根部维管束变褐, 纵部根茎部, 潮湿时挤捏切口可渗出浑浊菌脓, 若将根茎病段悬吊浸入清水中, 可见从切口涌出烟雾状的浑浊液, 此乃确诊本病的可靠依据 。 通常凋萎叶片的叶绿素尚未破坏, 叶片虽欠光泽而仍呈绿色, 故名青枯病 。
2、发病规律 。 青枯病病原细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 也可以在病残体和土杂肥中越冬, 病土、病肥为翌年病害主要初侵染源 。 病菌借土壤、雨水、灌溉水、农事活动等传播, 从寄主根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 病害的发生流行同天气、土壤、耕作制度、植株生育期和品种抗性等因素关系密切 。 高温多雨, 特别是时晴时雨, 或久旱骤雨、土壤温湿度变化剧烈时, 最易诱发本病;植地土层浅薄, 保水保肥力差的粗砂土或通透性差的黄粘土, 皆有利发病;连作地较轮作地发病重;偏施过施氮肥易发病;蔓生型品种比直生型、珍珠豆型品种抗病;南方型品种比北方型品种抗病 。 植株开花前后至结荚期发病占全生育期发病率的70%以上 。
3、防治措施
⑴合理轮作 。 最好实行水旱轮作, 至少应与甘蔗、甘薯等进行旱地轮作 。 轮作年限视病情轻重而定 。
⑵选用抗病品种 。 可因地制宜选用协抗青10号、11号、天府11号, 豫花14号, 远杂9102, 粤油589、320, 桂油28号, 泉花3121, 台山珍珠豆等品种 。
⑶加强栽培管理 。 深翻晒土或引水浸田(时间越长越好);整治排灌系统, 提高植地防涝抗旱能力, 防止串灌, 适当增施石灰, 调节土壤酸性;及时拔除中心病株, 注意田间卫生;配方施肥, 避免偏施氮肥, 勿施带病残体的土杂肥 。
⑷采取挑治方法喷淋药液封锁发病中心 。 对发病中心可试用20%喹菌酮1000倍液, 或高锰酸钾600倍液或铜氨液600倍液连续喷淋病穴及相邻的健株2-3次或更多, 对封锁发病中心、控制病害蔓延有一定作用 。
二、花生茎腐病
花生茎腐病, 全国各产区均有发生, 尤以北方产区发生严重, 常造成植株大片死亡 。
1、症状 。 本病在花生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 。 发病部位在植株近地面的茎基部和根颈处, 患部初呈黄褐色至黑褐色湿腐状, 后转干腐, 病部表面密生针头般大的小黑粒, 此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 严重时茎基部皮层脱落, 全株枯死 。
2、发病规律 。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混入土杂肥中越冬, 也可以粘附在种荚和种仁上越冬, 借风雨或农事操作而传播, 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致病 。 本病的发生流行同天气、种子、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 温暖多雨, 土壤湿度大, 或大雨骤晴, 土温变化剧烈;气候干旱, 土表温度高, 植株受灼伤, 往往易诱发本病;收获期雨水多, 种荚未充分晒干就入库, 或入库后保管不善造成种荚发霉, 种子生活力降低, 种子带菌率增加, 播种后易发病;连作地, 土壤结构和肥力差的地块, 或施用带病残体的土杂肥, 发病较重;春花生较夏花生发病重, 早播春花生较迟播的发病重 。
3、防治措施 。 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
⑴重病区换种抗病品种, 抓好种子选留和晒藏工作, 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1-2年 。
⑵播前药剂拌种消毒 。 可选用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密封24小时后播种(用种量为种子重量的0.3%)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