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怎么算,5:30~8:20怎么算( 二 )


区时:一种按全球统一的时区系统计量的时间 。 每当太阳当头照的时候 , 就是中午12点钟 。 但不同地方看到太阳当头照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 例如 , 上海已是中午12点时 , 莫斯科的居民还要经过5个小时才能看到太阳当头照;而澳大利亚的悉尼人早已是下午2点钟了 。 所以如果各地方都使用当地的时间标准 , 将会给行政管理、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等带来很多不便 。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 , 天文学家就商量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将全世界经度每相隔15度划一个区域 , 这样一共有24个区域 。 在每个区域内都采用统一的时间标准 , 称为“区时” 。 而相邻区域的区时则相差1个小时 。 当人们向东 从一个区域到相邻的区域时 , 就将自己的钟表拨快1小时.走过几个区域就拨快几个小时 。 相反当人们向西从一个区域到相邻的区域时 , 就将自己的钟表拨慢1小时.走过几个区域就拨慢几个小时 。 在飞机场等交通中心.常将世界各大城市所对应的区时 , 用图表示出来 , 以方便旅客 。
时辰 , 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 , 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 , 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 历法渐密 , 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 , 盖不知始于何人 , 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 , 鸡鸣者丑也 , 平旦者寅也 , 日出者卯也 , 食时者辰也 , 隅中者巳也 , 日中者午也 , 日昳者未也 , 哺时者申也 , 日入者酉也 , 黄昏者戌也 , 人定者亥也 。 一日分为十二 , 始见于此 。 ”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 , 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 , 称“小时” 。

大约西周之前 , 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 , 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 。 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 , 则1刻等于14分24秒 。 “百刻制”是中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
到了汉代 , 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 , 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 。 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 , 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 , 叫做圭 。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 , 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 。 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 , 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 , 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 到了隋唐 , “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 。 “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 , 使得中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
明末清初 , 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 , 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 , 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 。 由于百刻制不是十二个时辰的倍数 , 不好计算 , 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 。 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 , 每个时辰八刻 , 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 , 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 , 夜观乾象 , 正萟宝香 , 只闻得九霄鹤唳 , 却是天差仙使 , 捧玉帝金旨一道 , 着他午时三刻 , 梦斩泾河老龙 。 ”午时三刻 , 按照的计时方法 , 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 。 按阴阳家说法 , 此时是阳气最盛 , 而现代天文学认为正午最盛 , 两者说法略有不同 。 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 , 此时开刀问斩 , 阳气最盛 , 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 , 罪大恶极的犯人 , 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 , 以示严惩 。 罪刑轻者 , 可在正午开刀行斩刑 , 让其有鬼做 。 所以 , “午时三刻 , 梦斩泾河老龙” , 以显示老龙罪行极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