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放入水中后会怎样( 四 )



投饵量以其摄食率为依据, 并随其个体大小及其生理状况、水温高低、天气情况、饵料种类及新鲜程度、水质好坏等适当调整 。 体长在7厘米以前, 投饵量为虾蛄总重量的21%~40%;体长为8~11厘米, 投饵量为其总重量的11%~20%;体长在12厘米以上, 投饵量为其总重量的10%左右 。

水温变化对虾蛄生长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水温对其摄食量的影响而实现的 。 水温低于15℃或高于32℃, 摄食量明显减少, 生长也明显减速, 需减少投饵量 。 若在春夏季的繁殖季节, 因生殖活动虾蛄摄食量也大大减少, 也需降低投饵量 。 另外, 虾蛄不喜欢摄食不新鲜的饵料, 同时也极易污染水质与底质, 应尽量少投 。

适宜的投饵量是虾蛄正常生长的保证, 饥饿对虾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 小个体比大个体对饥饿更为敏感 。 而饵料过量投喂造成残饵腐烂发臭, 导致水质和底质变坏, 严重威胁依赖于底泥营穴居生活的虾蛄 。 因而, 应严格控制投饵量, 并经常观察其摄食情况 。 设立饵料台和下塘摸底泥观察, 是常用的饵料检查方法 。

水质控制

养殖中水质管理的目的, 就是使养殖用水中的水温、盐度、溶氧、透明度、水色及塘中生物密度等保持在养殖品种所需的最适生长要求范围内, 以利于养殖品种的正常生长, 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

虾蛄是较典型的潮间带生物, 对温盐度的变化有较强的耐受性, 但虾蛄养殖时, 由于密度高, 常引起水质变化, 因而必须进行水质管理 。 日常水质管理的工作为:每天1~2次测量记录水温、盐度与溶氧 。 视塘中的水质状况, 决定是否适当换水 。 保持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 透明度控制在30~50厘米 。 夏天应增加池水水位, 并尽可能多换外海清凉新鲜水, 使水温保持在33℃以内, 防止水温太高而影响虾蛄摄食生长或死亡 。 水温高于33℃, 虾蛄有明显的死亡现象 。 在冬季也应加深水位, 以防水温太低(<5℃)而冻死 。 虽然虾蛄对盐度的适应性很广, 但对于盐度变化较大的地方, 要注意盐度的骤变 。 养殖期间, 每隔10~15天, 可用2×10-6的生石灰来改善水质与底质, 它还能增加水中的钙质, 有利于虾蛄的脱壳和防病 。

监测管理

虾蛄的生长速度较快, 在正常条件下, 其体长每旬可增长0.9~1.0厘米 。 总体来说, 虾蛄的体长增长养殖前期比后期要快 。 在繁殖季节, 雌性个体体长不再增长, 因它所吸取的能量用在性腺发育上, 等过了生殖期后, 它仍能继续生长 。 据试验, 同等条件下, 黑斑口虾蛄的生长比口虾蛄要快 。

生长测量一般每10天进行1次, 样本用地笼网放饵料诱捕, 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每次测量样本要求在50尾以上 。 对于虾蛄存塘数的估算, 因其营穴居生活, 很难用简便的方法来统计, 但可根据其旬生长量、投饵量, 再结合当时的水温等水质条件来推算 。

在虾蛄的养殖中, 需做好如下日常管理工作:

(1)经常检查拦网是否破损, 并清除挂在网上的杂物或脏物 。
(2)检查堤坝有无漏洞或决口, 若有发现及时修补 。
(3)经常检查虾蛄的摄食情况, 取样解剖, 观察其胃内含物情况 。
(4)退潮或放水时检查残饵情况、敌害情况和底质情况 。
(5)每10天取样测量其生长情况 。 每旬若体长生长达到0.9~1.0厘米以上, 说明是正常的, 若这不到这要求, 应查明原因 。
(6)平常观察其钻穴习性、脱壳习性及其他生活习性 。 若发现虾蛄白天不肯钻穴, 说明可能底质严重被污染或缺氧 。
(7)注意天气变化情况、港湾水质情况等, 若发现天气异常, 应及时做好防范措施;若发现赤潮等水质不洁现象, 不宜进水, 并加强增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