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厚重的人文和美德内涵 如何清洗太极服饰?( 二 )


古今中外, 不管学文习武, 凡是真才实学的获得, 完全是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勤奋的学习精神 。
“戒章十二禁”是要求太极拳演练者应当予以制止的十二种人和事:邪(不正当的事、歪风邪气)、歹(坏人坏事、为非作歹)、刁(无赖)、猾(狡猾)、奢(过分奢侈、挥霍)、诈(欺诈、诓骗)、疯(言行狂妄)、卑(下贱、品质低劣)、奸(奸诈、虚伪、背叛、下流)、谎(不诚实)、狂(极端任性、狂妄、妄自尊大)、恶(恶毒、凶狠、极坏行为) 。
“律则二格”是告诫太极拳高手名家, 收徒时务必慎重, 要择人而传:善良之人, 德端者习拳, 以健康强壮身体卫身之根, 此乃陈门拳术本貌共遵;不良之人, 邪恶者从拳, 以资侮掠人致本, 为患害, 此乃陈门拳术戒绝反对 。
“学拳须知”是告诉太极拳弟子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太极拳:学太极拳不可不敬, 不敬则外慢师友, 内慢身体, 心不敛束, 何能学艺;学太极拳不可狂, 狂则生是非,不但手不可狂, 言亦不可狂, 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 不然狂于外, 必失于中;学太极拳不可满, 满则招损, 俗语云“天外还有天”, 能谦则虚必受教, 人岂不乐告之以善哉, 积众以为人善, 善斯大矣;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 一着不揣摩, 则此势机智情理终于茫昧, 即承上启下处, 尤当留心, 此处不留心, 则来脉不真, 转关不灵, 动一着自成一着, 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 不能一气贯通, 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学太极拳先学读书, 书理明白, 学拳自然容易 。
太极拳除了在门规戒律上对太极拳师徒都作了全面具体的要求外, 还别开生面, 另辟蹊径, 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讲在口头上和写进理论著作中, 而且融汇到每招每势中, 融汇到太极拳的具体技法中, 达到外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 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武术拳种的一个重要特征 。
太极拳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 讲究“舍己从人”, 研究“彼不动己不动”、“随屈就伸”, 将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行为准则, 有机地融汇到具体的技法当中, 即使在激烈的搏斗中, 也处处讲究与人为善的太极宗旨 。 通过加强演练者的道德教育, 达到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 。 如练太极拳预备势时, 要求演练者“首先要心平气和, 思想贯注, 排除杂念, 做到一个‘静’字”, “还要立身中正” 。 这里的“排除杂念”、“立身中正”, 同样可以用来进行个人品德修养 。 如果人人“立身中正”, 摒弃私心杂念, 无疑, 社会上将会去掉不少不和谐因素 。 再如, “太极拳用”中说:“拳之运动, 惟柔与刚, 彼以刚来, 我以柔往;彼以柔来, 全在称量(以我之手称人之手, 如秤称物;以我之心度人之心, 量其上下迟速, 或半路变换机势) 。 ”这里的“彼以刚来, 我以柔往;彼以柔来, 全在称量”、“以我之心度人之心”的论述, 若用来处理邻里之间的关系, 处理同志之间的关系, 无疑可以化解矛盾, 去掉争斗, 克制仇恨, 张扬爱意, 维持社会群体得以和谐正常运行 。
太极拳是多种拳种的技术汇总, 演练者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水准、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武术道德情操, 才能使自己的技术得到充分掌握和发挥, 才能继承、发扬、普及、提高太极拳, 否则就会失去精神动力和奋斗意志, 就不能抵制各种有害细菌和腐朽思想的侵袭, 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 走上邪路 。
由此可见, 太极拳具有修养身心、陶冶情操功能 。 它的习练过程, 是教人向善的过程, 是行道养德的过程, 也是培养自己精神动力和学习毅力、提高自己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过程 。 通过后天练拳过程, 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育, 使太极拳演练者不断完善、深化和提高, 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 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 。 这正是我国古典的“中和”之美、“温柔敦厚”之美 。 太极拳在这一方面有其独到的教化功能, 也是人们称太极拳为道德拳的主要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