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的上下句 采菊东篱下的下一句


采菊东篱下的上下句 采菊东篱下的下一句

文章插图
饮酒 作者: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采菊东篱下的上下句 采菊东篱下的下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与刘宋之间 。 入宋后,改名潜,字渊明 。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 他出身破落地主家庭,受儒家影响颇深 。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后出仕为彭泽县令,因不甘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家,从此归隐田园,过着田园生活 。
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 。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 苏东坡评陶诗说:“吾于诗人无所好,独好渊明诗 。 渊明作诗不多,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 ”可见陶渊明在诗坛中的地位 。 陶渊明死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
陶渊明的诗表现出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 。 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前四句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 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 此处的“心远”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 。
这四句如同口语,其实结构严谨 。 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 。 转上承下自然而然,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 。 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 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 。 “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 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
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 。 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非常重要 。 它提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引导读者的思路去体悟,去咀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