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都江堰建立于哪个朝代,都江堰的修建年代是什么时候( 二 )



都江堰是哪个朝代修建的?始建于秦国
通常认为, 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 。
《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 凿离堆, 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 《华阳国志·蜀志》又载:“以李冰为蜀守……乃壅江作堋, 穿郫江、检江, 别支流, 双过郡下, 以行舟船 。 ”
“壅江作堋”一般认为即是指修筑分水鱼嘴, “凿离堆”即为开凿宝瓶口, “穿二江”、“双过郡下”句即指李冰主持开凿了通向成都的两条干渠 。 1974年在外江出土的东汉石像上有铭文“李府君讳冰”, 这被认为是李冰始建都江堰的实证 。
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传统说法并非没有受到质疑 。 质疑者的观点基于对古代文献的疑析 。 他们认为, “沫水”是大渡河的古称, 而不是指古代一般称为“江”的岷江 。 因此《史记》说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是否就是指开凿都江堰宝瓶口便成了疑问 。
而《华阳国志》记载古代古蜀蜀国的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 与《水经注》中“江水又东别为沱, 开明之所凿也”相应证, 似乎是比李冰更早的开明开凿了宝瓶口这一都江堰的关键工程 。
不过, 反对这一说法的观点也有强有力的反证 。 宝瓶口所处的山脉晚到唐朝时才开始使用“玉垒山”这一名称, 因此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所指之开明治水的玉垒山当在别处 。
扩展资料:
简介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 岷江上游340公里处 。 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约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 。
经过历代整修,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 。 都江堰周边的古迹甚多, 主要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玉垒关、凤栖窝和斗犀台等 。
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 其中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 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 。
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 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 。 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闻名天下的“天府之国” 。
1980年7月7日列为四川省重新确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1982年2月24日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0年, 都江堰以其为“当今世界年代久远、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与青城山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效用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 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 。 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 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 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 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 。
几千年来, 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 造福农桑, 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 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
都江堰初成时以航运为主、灌溉为辅 。 《史记·河渠书》记载, “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 有余利用溉浸, 百姓飨其利 。 ”岷江和长江因之得以通航, 岷江上游盛产的木材还可以漂运成都, 使得成都从秦朝时起便成为蜀地交通的中心 。
除了水运之利, 都江堰于农业灌溉的效益随着灌溉渠系的发展愈加为世人所倚重 。 岷江左岸水源流出宝瓶口至玉垒山东侧之后, 沿李冰开凿的两条干渠流向成都 。 西汉时, 蜀郡太守文翁新开一条干渠将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东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