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



胰岛素是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来到我们身边的, 但是胰岛素并不只是和糖尿病关联在一起, 一个健康的人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血糖和胰岛素分泌情况 。 当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激增, 从而成为各个医院内分泌科室的常见疾病时, 人们对胰岛素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


那么胰岛素是怎么来到中国, 并应用于糖尿病的呢!我们来回顾一下!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约为1.298亿 。 虽然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 不论是消除糖尿病对于血管的侵害, 还是保证日常的体能, 胰岛素都不可替代, 但根据2019年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第九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 我国仅有2%左右的病人使用胰岛素类药物控制血糖 。


自1921年加拿大医生班廷提取出胰岛素, 次年用于临床, 1923年便在协和医院将胰岛素首次用于治疗中国的病患, 但胰岛素广泛在中国应用, 乃至糖尿病得到规范的治疗, 却是一部漫长的历史——今年是胰岛素发现100周年, 在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 这段跌宕起伏的过往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



胰岛素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

文章插图






早年困境与试验


上世纪60年代, 糖尿病在中国属于“罕见病”, 生活困难, 温饱尚难解决, 糖尿病发病率不高 。 没有针对糖尿病的专门统计, 仅有的病患也难以接受系统治疗, 医院的内分泌科几乎没有专门治疗糖尿病的医生, 除了空腹血糖值, 没有更多检测血糖的手段 。 确诊糖尿病大多依据症状, 甚至因糖尿病住院的病人, 医护人员要通过烧患者的尿, 才能间接了解血糖状况 。


在1923年7月, 北京协和医院就已经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了 。 病案号5524, 主要书写者为侯祥川大夫 。 在病历首页的出院情况部分用英文写着:“这是我院第一例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 ”
北京曾有一个生产胰岛素的厂家, 主要生产普通胰岛素, 也能生产些许长效胰岛素 。 “文革”期间, 这个厂家被“破四旧”关掉了, 导致北京的医院胰岛素告急, 胰岛素只能用作抢救酮症酸中毒的病人 。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 糖尿病的诊疗开始步入正轨 。 1980年时统计, 中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为0.67% 。 面对这个在当时并不庞大的人群, 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医生开枝散叶, 北京的大型综合医院陆续出现专门治疗糖尿病的团队, 糖化血红蛋白, 餐前、餐后血糖的测定也追随国际上的脚步, 在国内开始普及 。


也是在那时, 虽然胰岛素的供给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但国内医学界对糖尿病的认知上了一个台阶 。 1986年, 中日医院的潘孝仁教授团队为研究糖尿病的预防,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做了一个为期八年的实验, 为11万大庆人做了口服糖耐量测试, 筛选出早期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高危人群, 继而对高危人群进行中等强度的生活方式干预, 花费一年时间对每位受试者进行不少于10次的教育, 他们列出饮食、运动、饮食+运动和对照组组别, 展开针对个体的精细调控 。


原本预计8年的干预实验, 到第六年就见了效果 。 以100人年发病率为标准, 饮食干预组降低31%, 运动干预组降低46%, 饮食+运动干预组降低42% 。 在之后的随访中, 他们发现, 长达6年的中等强度生活方式干预, 在20余年后观察到糖尿病发病率、心血管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均降低的全面获益 。


胰岛素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