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 月光下的爱情】有人说:“月亮是挂在天上的一首诗” 。 如果真是这样 , 想必这会是一首情诗 。 从“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 , 到待月西厢 , 但凡月亮升上了天空 , 人间的情歌就从未间断 。
古往今来 , 当黑夜以其特有的溶解力将万物进行遮蔽的时候 , 人们的注意力较之于白昼就突然少了许多集中与指向的点 , 转而指向内心和天上未被遮蔽的月 。 于是 , 心与月被深深地联系在一起 , 爱情就在月光下悄悄萌芽……浪漫与朦胧在遥远的古代乃至当今人们的童年时代 , 人们认定月亮中有个美丽女性的存在 。 这符合中国神话以女性为主体的民族文化特性 , 同时也暗合许慎对“儒者 , 柔也”后人心理的解释 。 在当今的文艺作品中 , 创作者们也愿意相信那个美丽女性的存在 。
但现实中 , 月亮毕竟离我们很遥远 。 于是 , 人们就用月亮来形容人间的女性 , 将她移植到了人间 。 人们常用“闭月羞花”来称赞女性的容颜 , 所谓“闭月”的使用前提 , 一方面是对月亮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漂亮的、女性形象的肯定 , 另一方面就是以“月”的“闭”来烘托女性的美;国人如此 , 印度《沙恭达罗》中也说:“那一弯新月离开了天空、好像要向绝世美人致敬” 。 清代张潮认为:“所谓美人者 , 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 。 ”(《幽梦影》)在爱情的故事里 , 人们都是一位浪漫主义者 , 充分发挥着想象 , 不仅局限于对月这一整体意象的运用 , 更是将月的各种形态都用到了有情人的身上 。 比如:圆月如面 , 在黛玉的眼中 , 宝玉的形象是“面若中秋之月 , 色如春晓之花”;弯月如眉 , “娟娟西月生娥眉”(廉氏《寄征人》)的诗句和《掀起你的盖头来》等众多的歌曲中都将月比作情人的眉毛 。
如果月亮太亮 , 朗照得如同白昼 , 将这份浪漫而朦胧的氛围破坏殆尽 , 是会有人抱怨的 。 宋代郑云娘就曾抱怨:“一片冰轮皎洁 , 十分桂魄婆娑 , 不施方便是为何 , 莫是姮娥妒我?虽则清光可爱 , 奈缘好事多磨 。 仗谁传与片云啊 , 遮取霎时则够 。 ”(《西江月·寄张生》)神圣与纯洁“清风明月苦相思”(王维 《伊州歌》) , “以清风明月来寄托情思 , 销尽了珍珠环佩的富贵气 , 脱去了油膏铅黛的脂粉气 , 给爱情笼罩了高雅别致的面纱 , 呈现着超凡脱俗的风采”(汤贵仁) 。 这在古往今来的文艺作品中屡见不鲜 。 如:宋代晏几道《临江仙》中回忆当年与歌女小蘋的恋情故事说:“当时明月在 , 曾照彩云归 。 ”
老舍的《月牙儿》 , 虽说写的是风尘中人 , 却不见一丝龌龊与低俗 , “那个月牙儿清亮而温柔”,虽残缺、微弱却永远洁白 , 这使得一切超凡而凄美 。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的篇章结构就以“月”与“玉”交替开篇 , 使爱情的氛围神圣、浪漫而纯洁 。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也曾深情地歌唱:“在那东山顶上 , 升起皎洁的月亮 。 少女俏丽的脸蛋 , 浮现在我心上 。 ”
时下 , 月亮又在流行歌曲中往来穿梭不息 , 异彩纷呈 。 在这些情歌中 , 月之色 , 有白、有黄、有蓝;月之形 , 有圆、有弯、有弦;月之所在 , 或湖边、或森林、或城市、或天空;月之情状 , 或惹祸、或哭泣、或朦胧、或忘记 。 月亮就是这样的神圣与纯洁 , 承载着人类爱情的林林与种种 。 含蓄与哀怨朱光潜先生说:“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 , 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 , 又说“西诗以直率胜 , 中诗以委婉胜 。 ”
中国的爱情诗不直接说 “慕” , 我是如何地喜欢你 , 却说“怨”、我这么喜欢你 , 你却不知道;或者说 , 我这么喜欢你 , 该怎么让你知道呢?很发愁 , 由愁而生怨 。 如《梁祝》“十八相送”中 , 祝英台怨梁山伯不懂她的暗示 , 骂他是“呆头鹅”;又如 “日暮风吹 , 叶落依枝 , 丹心寸意 , 愁君未知”(《青溪小姑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