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生为何不同——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摘抄

P9 理性只在有所取之后才会有所与 , 其本性是女性的 。 P14 这即是怪事的源头:每个人都先验地自以为自己是绝对自由的 , 在个别行为中也一样 , 无论哪个瞬间都能够开始另一种生涯 , 也就是变为另一个人 。 但在后验地经验中他惊异地发现自己并非是自由的 , 而是要服从必然性;尽管自己有许多计划与周详的思考 , 但实际的行径最终并没有改变;从出生到死亡 , 他都必须扮演自己不愿承担的角色 , 直到剧终 。 P16 从愿望到满足再到新愿望 , 这一不停的过程要是往复得快 , 就是幸福 , 慢 , 即是痛苦;而陷入停顿之中 , 就成为了使生命僵化的空虚无聊 , 成了没有对象、模糊无力的妄想 , 成了致命的苦闷 。 P17 因而在我看来 , 形而上学体系中认为痛苦和不幸是否定之物的观点 , 大部分都荒谬至极;其实 , 事实刚好与之相反 , 痛苦和不幸恰是肯定的 , 是能够引起我们感觉的事物 。 而所谓好的事物 , 即所有的幸福和心满意足 , 却是否定的 , 意味着愿望的消失 , 痛苦的终结 。 还有一事实与此相吻合 , 那就是:快乐总是远远低于我们的期望 , 而痛苦则永远超出我们对它的想象 。 P18 我们通过历史来了解国家和民族的生活 , 然而除了战争和暴乱 , 历史什么也没有 , 因为太平的日子着实短暂 , 只是作为幕间休息 , 偶尔零散地出现 。 与此情形相同 , 个人的生活也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 。 这并非寓意着同匮乏与无聊的对抗 , 而是实实在在地与人的拼争 。 无论身在何处 , 我们都能找到对手 , 持续不休地争斗 , 至死仍武器在握 。 P21 但也因为如此 , 与人类相比 , 动物从某种方面看确乎更有智慧——它们可以心平气和地 , 全身心地享受当下的时刻 。 P24 我们也可以将生活看作是在极乐的虚无与安宁中加进的一小段骚动的插曲——尽管毫无意义 。 无论如何 , 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人 , 活得越久 , 越会清醒地认识到:总体来看 , 生活就是幻灭 , 不 , 确切地说应该是场骗局;或者更准确地说:生活具有某种扑朔迷离的气质 。 P30 不仅如此 , 因为这个世界的构成因素 , 使得几乎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处在某种痛苦与不满的现状中 , 进而也令人无法变得更富有同情心 , 更友好地对待他人 。 最终 , 几乎所有人的智力也只够勉强为意志服务 。 据此 , 我们不得不调整我们对世人的所求 。 要是谁坚信于此 , 便会明白:产生同人交往的冲动实在是有害的倾向 。 P31 此人的劣根性甚至也是通过这样一种典型现实反映的:没有人能够经得起真正的审视与检查 。 我们还能对人这样一种生物抱有何种期待呢?因此从这一点出发 , 我们会更为宽容地评判他人;即便是潜伏在人身上的恶魔偶然苏醒发威 , 我们也不会太过吃惊;我们也会更加珍视在他人身上发现的优点 , 无论这是出自其智力还是其他方面的因素 。 P32 基于上述的种种思考 , 我们当然能够得出这样的理论:人生最大的智慧 , 即是享受当下的时刻并使之成为生命中永恒的目标 , 因为只有当下的这个时刻才是真实且唯一的 , 其他的一切不过是我们的想法与念头罢了;然而我们同样也可把这种做法看作是最大的愚蠢 , 因为在接下来的时刻发生的 , 会像上一刻那样梦一样般完全消失得无影无踪 , 不复存在 , 这样的东西永不值得认真地努力争取 。 P33 没有人是幸福的 , 而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争取一种臆想的、却甚少抓住的幸福 。 倘若真能获得这样的幸福 , 那他尝到的只能是幻灭、失望的滋味 。 一般而言 , 在人们最终抵达港湾时 , 承载的船体早已千疮百孔 , 桅杆、风帆更是不见踪影 。 但鉴于生活只是由转瞬即逝的现时所构成 , 现时的生活即刻就将完结 , 因此 , 一个人到底曾经是幸福抑或不幸 , 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 P34 我们生活的情态就好似嵌于砖上的粗线条图案:离得太近 , 无法看清这些图案所营造的效果 , 只有从远距离审视 , 才能感受到这些图案的美丽 。 因而 , 一旦获得我们热切渴望的东西 , 就意味着发现了它的空洞与无用 。 我们总是生活在一种期待更美好的状态之中 , 同时又常常后悔和怀念往日的辰光 。 而当下的时刻只被当作是暂时的忍受 , 是通往我们目标中途的站点而已 。 这样一来 , 在即将达到人生终点之时 , 蓦然回首 , 大部分人会发现自己终其一生都在“暂时”地活着 , 他们会很惊讶地看到:自己未曾留意回味就任其消逝的东西恰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 是他们自始至终都在期待的东西 。 总的来说 ,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被希望愚弄之后 , 一头扎入死亡的怀抱 。 P35 无聊如同守立一旁虎视眈眈的猛兽 , 等待机会随时扑向每一个衣食无忧的人 。 需求与匮乏的背面 , 即是无聊 , 就连较为聪明的动物也会遭到它的折磨 。 这是因为 , 本质上 , 生活并无“真正的内容” , 生活只是被需求与幻象“活动”起来的 , 这些“活动”的动因一旦消失 , 生存就会显出它荒凉与空虚的本色 。 P44 这样一来 , 命运就好似在我们一生经受痛苦后又额外加入了嘲笑的成分 。 我们的生命不可避免地注定会含有所有悲剧的创痛 , 但同时我们还不能以悲剧人物的尊严来自许 , 而是被迫于生活的各项细节中成为某些委琐的喜剧形象 。 P48 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 , 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 , 是一种虚伪 。 P55 也就是说 , 平常人沉溺于纷乱、骚动的生活里 , 由于他们的意志 , 他们被这种生活所奴役 , 他们的头脑被生活中的事物和事件充满 , 但他们却对这些事物视而不见 , 甚至连生活的客观含义都无法领会 。 P65 培根的观点也与之类似:“下德得到民众的赞许 , 中德获得他们的钦佩 , 上德则不被理解 。 ”......不过 , 马基雅维里的话印证了培根的观点:“在这世上 , 除了庸俗别无他物 。 ”P66 (女人可能有杰出的才华 , 但那不是天才 , 因为女人始终都是主观的)P90 一句话:“没有人能够总是理智的” 。 P92 这样 , 我们就可以说:慎思、明辨事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去思考那些无聊、乏味的东西 。 我们只需要为美好的思想敞开欢迎的大门 , 它们自然就会造访 。 因此 , 我们在空闲、没有事情做的时候 , 不要随手就拿起一本书 , 应该先让我们的头脑和思想安静下来 。 然后 , 一些好的想法、念头就会到来 。 P96 所以 , 希里多德正确地表达了和这相反的说法“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懂得很多 , 但对事物却无能为力 。 ”P106 同样道理 , 如果大量的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细心地思考加工 , 那么它的价值也远远逊色于数量较少、但却经过大脑反复斟酌的知识 。 这是因为 , 只有将每一个真实的知识进行比较 , 并把我们所知的东西从各个角度和方面去融会贯通以后 , 才算是我们真正地掌握了这些知识 , 它们也才能真正地为我们所用 。 我们需要深思自己所知的东西——这样才会真正学到一些道理;也就是说 , 只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才是我们的真知 。 P107 所以 , 阅读得太多会使我们的精神丧失弹性;而确保没有自己思想的最保险的办法 , 就是在空闲的每一分钟 , 随时拿起一本书阅读 。 这种习惯可以解释为什么死记硬背的书呆子最终反而变得头脑简单和愚蠢 , 而他们的文字写作也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 就像蒲柏所说的那样 , 这些人只是一味地阅读别人 , 却不会被别人阅读 。 书呆子就是阅读书本的人 , 可是思想家、天才 , 以及照亮整个世界并推动人类进步的人所阅读的却是世事、人生这一本大书 。 P120 事实上 , 历史所讲述的 , 从始至终 , 翻来覆去的不外乎就是改变了名字和更换了不同外衣之后的同一种东西 。 真正的历史哲学应该建立于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虽然变化无穷无尽 , 但是我们眼前所呈现的永远都只是不会改变的同一样本质 , 这种本质一如既往、恒久不变 。 P122 据此 , 人类对历史所共有的、压倒性的兴趣主要在于历史是人类对自己的关注 。 P137 另外 , 大自然之中的植物形成的景色令我们如此心情愉快 , 其原因正在于它们表达出的平和、静谧与满足;而动物世界呈现出的却通常是匮乏、不安与苦难 , 甚至于为了生存而不断争斗的状态 。 所以 , 植物世界很自然使我们处于一种忘我的纯粹认知的状态之中 。 P141 这就与其他很多事情一样 , 充分说明人们普遍都不喜欢去思考、琢磨事情;他们每天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浪费生命 。 人们活着的目的 , 无一不是尽情地去追求快活和享受 , 并且尽可能地不去动脑思考 。 这是由于他们的本性所使然 。 所以 , 当看到他们硬着头皮去扮演哲学家的角色 , 那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 就如大家所见的那些哲学教授 , 和他们的出色作品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哲学与真理的真挚热情 。 P151 结尾的构思如此困难 , 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把事情弄混乱总要比把事情理出头绪来容易得多 。 同时 , 也存在这方面的原因:戏剧刚开始时 , 我们交给作者的只是一张白纸 , 接下来就需要他去自由发挥了;到结尾时 , 我们却对剧情有了具体的要求:要不是皆大欢喜地结束 , 要不就是悲惨凄凉地收场 。 而人事的发展并不会随意向某一个确定的方向走去 。 P166 也可以说 , 口头上经常念叨:“谦虚呐!一定要谦逊!”这些人才是真正无所作为的人 , 才是完全无价值的奴才 , 是人类之中愚民团的正牌会员 。 这是因为 , 只有存在自身价值的人 , 才能了解他人的优劣所在 。 当然 , 我在这里所说的“价值”是指真正且有真实价值的事情 。 我真希望全世界上的那些碌碌无为、没有任何专长的人完全消逝 。 P189 无知 , 是在与财富结伴时才会显得丢人现眼 。 穷人因穷困和匮乏而受苦 , 对于他们来说 , 劳作取代了求知并占据了他们的全部精神世界 。 相比而言 , 有钱、但无知无识的人只是生活在感官的快乐之中 , 跟畜生没有什么区别 , 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 P189 于是 , 如果一个人几乎每一整天都在进行大量的阅读 , 空闲的时候只是稍作不动脑筋的娱乐消遣 , 长此以往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 就好比一个总是骑马的人最终很可能会失去行走的能力一样 。 P191 文字作品与生活别无两样:在生活中 , 那些不可救药的粗鄙之人随处可见——就像夏天那些到处乱飞玷污一切的苍蝇;同样 , 数量庞大的坏书、劣书层出不穷——这些文字作品中的“杂草”夺走了“麦苗”的养分直至使之窒息 。 P192 还有 , 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点:写给傻瓜看的那些东西总能找出一大群的读者;而我们应该始终把十分有限的阅读时间专门用在阅读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上出现的伟大著作——写出这些著作的人可谓出类拔萃 , 他们后世所享有的名声就已说明了这一点 。 P194 正如人的身体只吸收与之同类的食物 , 同样 , 每个人也只记得住那些让他感兴趣的事情 , 即记住与他的总体思想或利益目标相符或相关的东西 。 当然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目标 , 但很少人会有类似于总体思想的东西 。 所以 , 如果人们对所做的事情没有客观的兴趣 , 他们读的东西便不会结出果实:因为他们没有留住读过的任何东西 。 P210 事实上 , 我们早就应该了解到 , 生活就是一场化装舞会——这是十分重要的 ,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 我们就无法弄清楚其他事情 , 甚至会茫然失措 。 P211 人类的骨子里存在着与生俱来的丑陋和野蛮 。 而我们看到的所谓的正常人只是因为他们被绑上了绳索、被驯服了 , 此种情形就叫做文明教化 。 因此 , 当我们看到人们偶然间爆发出其本性时就会感到震惊 。 P213 可是戈比诺说得一点没有错 , 因为只有人才会纯粹地为了伤害别人而去伤害别人 。 P229 换句话说就是 , 在某种程度上 , 我们是从这一行为而勾画出这一个人的 , 尽管这种行为只涉及一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但事实上 , 这些小事却常常能使我们认识一个人 , 因为在处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时 , 人们会很自然地提高警惕 , 小心地控制自己;而对于小事情 , 他们就会疏于防备 , 只是循着自己的本性行事 。 P229 因此可以说 , 并不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成为哪一种人 , 他就能如愿以偿 , 尽管他的愿望是那么地真诚 。 P236 由此可知 , 一个人越缺乏判断力和知识 , 那么他就越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 。 P238 通常来说 , 人是什么比他自己有些什么及他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更能影响他的幸福 。 P240 就像伊辟泰特所说的:“人们通常不是受事物的影响 , 影响他们的是他们对事物的想法 。 ”P244 常人只会想如何去“消磨”时光 , 而有才华的人却懂得如何“利用”时光 。 世界上只有那些才智有限的人才易生厌倦 , 因为他们的才智并非是独立的 , 它只是被当做一种施行意志力的工具 , 从而满足自己的动机;如果他们没有那些特殊的动机 , 那么他们就是无欲无求的 , 才智也就此长期处于休息状态 , 因为才智和意志都需要外物来发动 。 P245 因此 , 任何人都不应该向外界及他人索求太多 。 我们要知道每个人能为他人所做的事情本就有限 , 到头来 , 任何人都是孤立存在的 , 重要的是 , 知道那孤立的并不是别人 , 而是你自己 。 P251 我们现在可以得出如此结论:天生具备充足睿智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 P255 女性很少表现出强烈的悲哀、欢喜或是其他强烈的力量 , 因此 , 她们的生活本质上无所谓比男人幸或不幸 , 她们只是冀求一种恬静、安稳的一生 。 P256 她们在理性方面仍表现得很薄弱 , 所以 , 女性终其一生只能像个小孩 , 她们常常只看到眼前利益 , 执著于现实 , 思维也仅及于皮相不能深入 , 不注重大是大非问题 , 只喜欢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较劲 。 ......所以 , 凡是于她们视野中所不存在的 , 不论是有关过去抑或是有关未来的她们都无动于衷 。 P257 由此 , 我们可以发现女性根本与最大的缺陷——不正 。 P264 食物当然是好东西 , 但只有在饥饿时才是如此 。 倘若懂得享受美酒的话 , 酒也是如此;有病时药就是好的;冬天火炉就是好的;年轻时爱情是好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