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之外的太极( 二 )


作为太极拳论著的经典 , 《太极拳十大要论》就阐明人得五脏以成形 , 由五脏而生气的道理 。 “五脏实为性命之源 , 生气之本 。 而名心、肝、脾、肺、肾也”“心如猛 , 肝如箭 , 脾之力大甚无穷 , 肺经之位最灵变 , 肾气之动快如风 , 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 , 而非笔墨所能尽罄也”这些道理 , 将养生与技艺合为一路 , 实乃太极文化之精华 。
太极文化对其拳理的论述 , 往往极其精湛 。 即使与以理学著称的儒家学者相较 , 也不遑多让:“夫物散必有统 , 分必有合 。 天地间四面八方 , 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 , 攘攘者自有其源 。 盖一本可散为万殊 , 而万殊咸归于一本 , 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 。 夫太极拳者 , 千变万化 , 无往非劲 , 势虽不侔 , 而劲归于一 。 夫所谓一者 , 自顶至足 , 内有脏腑筋骨 , 外有肌肤皮肉 , 四肢百骸相连 , 而为一者 。 ”
至于历代太极宗师以切身体会之拳理证实阴阳变化之机 , 讲述内气运行之要 , 可与道家内修者相颉颃 。 所谓“近取诸身 , 远取诸物” , 通过切身体验 , 才有真实感知“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 , 也没有直而无曲之物 。 物有对待 , 势有回还 , 是古今不易之理 。 主于一而分为二者 , 所谓二者即呼吸也 , 呼吸即阴阳也 。 拳不能无动静 , 气不能无呼吸 。 呼则为阳 , 吸则为阴 , 气虽分为阴阳而贯于一 。 ”太极文化于养生修德 , 不离拳理刚柔进退 , 亦可指导人生实践 , 功莫大焉 。
习拳尽知天下事
在太极文化熏染之下 , 为人子弟莫不端正 。 身一端正 , 则运动无不端正 。 举手投足之间 , 一则得心应手 , 二来自合规矩 。 无论身体中正倚斜 , 皆可以循规蹈矩、不妄生枝节 。 打拳时可以节节贯穿 , 以心运手 , 以手领肘 , 以肘领肩 , 以肩领身 。 以全体论 , 是身领手动;以运动论 , 是手领身行;以内在论 , 是心神内敛 , 一任自然 。
太极拳讲求精神内敛 , 专心于练拳之道 , 使自我提升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 层峦叠嶂 , 山之景;波澜潆洄 , 水之景;万紫千红 , 物之景;春夏秋冬 , 时之景 。 而太极拳运动高下向背 , 亦如山之层峦叠嶂;动荡团缔 , 亦如水之波澜潆洄;千变万化而彼此不侔 , 有如百花之万紫千红;阴阳捭阖而往来相续 , 有如四时之春夏秋冬 。 种种开合、擒纵、曲折如画 , 虽善丹青亦难绘画 , 惟心有妙趣者可以意会 , 而局外人不知也 。
人若精神充足 , 则心手眼俱到 , 无论如何运动 , 而精神自足 , 绝无疲弊之态 。 拳家运动 , 忽显忽藏 , 变化多端 。 旁人只能见到拳家收放之迹 , 而莫知其故 , 究其实质 , 为全体精神贯注 , 栩栩如生 , 奕奕有神 。 古有“以拳悟道”之说 , 讲的是人长期习练拳法可通经活络 , 达到变化气质、通透人间事物之境界 。

推荐阅读